当“体重管理”遇上”减重经济”  减肥药市场走向如何?

蜜桃移动版网北京4月3日电(张悦)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两会以来,“国家喊你来减肥”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随着体重管理逐渐被更多人重视,许多人的社交话题变成“你的BMI(体重指数)达标吗?”“你需要‘体重管理’么?”

2024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 来源:国家卫健委网站

在部分超重和肥胖症群体眼中,药品也是肥胖症治疗的方式之一,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则是不陌生的词汇。

近年,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 GLP-1 RA)为基础的减重药物陆续在国内获批上市。《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显示,目前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上述四款GLP-1受体激动剂药品。

除了在降血糖方面的功效,GLP-1受体激动剂药品不仅凭借临床数据和减重效果在超重和肥胖症群体中引起关注,也为医药产业带来回报。

诺和诺德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减肥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全球销售额为582.06亿丹麦克朗,约合84亿美元,同比增长86%。在中国,Wegovy于2024年6月获批、11月商业化上市,当年销售额为1.96亿丹麦克朗。

四款GLP-1受体激动剂减重药品陆续获批上市后,国内减重药品市场依然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带来健康获益

2023年3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上市,是首家上市的国产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7月,华东医药宣布利拉鲁肽肥胖或超重适应证获批。2023年7月,仁会生物宣布贝那鲁肽注射液超重或肥胖适应证上市许可申请获批,用于成年人的体重管理。

2024年7月,礼来中国宣布替尔泊肽注射液长期体重管理适应证在中国获批,替尔泊肽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一款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IP/GLP-1)双靶点减重药物。2025年1月,礼来中国宣布替尔泊肽注射液正式在中国上市,覆盖降糖、减重两项适应证。

成人肥胖食养原则和建议 来源:国家卫健委《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

诺和诺德方面在接受蜜桃移动版网采访时表示,既往,减重药物的研发在曲折中前行。诺和诺德着眼肥胖症患者的整体健康问题,希望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整合治疗方案。司美格鲁肽在帮助患者安全有效减重的同时,带来多重健康获益。

对于如何为患者健康管理提供服务的问题,诺和诺德表示,对于肥胖症患者来说,长期体重管理需要多管齐下,掌握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尤为重要。肥胖症是一种需要长期、综合管理的疾病,并非单纯用药物就能解决。

除了创新药品,诺和诺德将通过数字化患者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全方位守护患者。同时,持续探索商业保险等创新支付方案提升药品可负担性。此外,近年来诺和诺德还积极参与推动肥胖症认知建立、提升疾病预防意识、推动肥胖症防治体系的建立等工作。

此前,药品被超适应证使用、违规销售的情况时有报道。对于如何购买到安全可靠的产品,诺和诺德方面表示,公司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原则增加药物的可及性,药品上市后根据肥胖症患者的分布,在包括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药店渠道在内的多渠道布局,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在中国,诺和诺德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处方药的销售,仅与具有药品经营资质的签约分销商进行合作,并建立了严格的销售渠道管理规范。

长效、小分子、多靶点研发竞速

减肥药的研发热度有多高?在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以“肥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询到200余条适应证包含肥胖的临床试验登记信息。

适应证涉及“肥胖”的研究 来源: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

围绕长效、小分子口服、多靶点等需求,除了礼来、诺和诺德等跨国药企开展研究外,恒瑞医药、华东医药、石药集团、翰森制药、甘李药业、歌礼制药在内的众多药企均有布局,以期在未来的肥胖症用药领域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华东医药在接受蜜桃移动版网采访时表示,在减重药品方面,公司已围绕GLP-1靶点构筑了全方位和差异化的产品管线。目前公司在研的包括生物类似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创新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双靶点激动剂、长效三靶点激动剂多款产品,均按照研发计划积极推进,产品管线布局呈现梯队化、差异化。同时,公司持续关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通过多适应证开发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强市场竞争力。

华东医药还表示,公司利拉鲁肽注射液、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等GLP-1产品均计划为自主生产,其中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体重管理适应证临床试验进展顺利。随着研发进度的推进,以及产品后续市场需求变化,公司可动态进行产能规划,以保证市场的稳定供应。公司长期深耕内分泌代谢领域,有望广泛惠及更多患者。

恒瑞医药在接受蜜桃移动版网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包括肥胖、二型糖尿病(T2DM)在内的代谢性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和超重、T2DM领域仍需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手段。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HRS9531,减重与降糖适应证均已进入于III期研发阶段,在减重与降糖的同时具有多重获益。

恒瑞医药方面介绍,GLP-1、GIP同为肠促胰素。GLP-1和GIP的作用机制既有重叠又可互补,可以给肥胖患者更好的治疗选择。

恒瑞医药表示,在降糖和减重领域研发热门方向GLP-1,除了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进入Ⅲ期临床阶段,口服小分子GLP-1激动剂推进至Ⅲ期,GLP-1/GIP/GCG(胰高血糖素样肽-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胰高血糖素)三靶点激动剂也已获批临床,期待未来能为更多肥胖症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市场持续扩容

在研减重药品的市场交易也不在少数。如诚益生物、闻泰医药、翰森制药将自身的口服小分子GLP-1产品海外权益或全球独家许可权分别授予了阿斯利康、箕星药业和默沙东。

有研报分析认为,目前海外MNC(跨国药企)仅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巨头销售领先,但尚未形成完整产品矩阵,其他MNC产品仍处于临床阶段,竞争格局尚未定型,产品空缺较大。2023年至今国产GLP-1出海交易频现,不乏临床进展领先的优质资产,未来有望借助BD(商务拓展)进军全球市场。

就在三月,减重药领域的新交易动态仍在持续传来。国内胰岛素主要生产商之一联邦制药近日宣布,诺和诺德购买其新型减肥药UBT251的海外开发、制造和商业化权利。除了2亿美元的预付款,根据商业化进度还有最高18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

联邦制药在接受蜜桃移动版网采访时表示,GLP-1类药物凭借其显著的减重、降糖及多重代谢获益效果,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的焦点。据医药市场研究机构Evaluate Pharma数据显示,2024年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超1300亿美元。面对国际巨头“争霸”的现有格局,联邦制药凭借UBT251的创新突破以及多样化的产品管线成功切入这一黄金赛道。

当前全球GLP-1类药物在糖尿病与体重管理领域呈现强劲需求,市场规模持续扩容。在此进程中,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加速构建全球化发展路径,通过技术出海与资源整合深化国际竞争力。目前,围绕GLP-1靶点,联邦制药布局了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相结合的差异化产品管线。

联邦制药表示,UBT251是一款GLP-1/GIP/GCG三重激动剂。这类药物相比传统GLP-1受体激动剂,在调节血糖和增加能量消耗等方面更具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GLP-1市场的主流。

除了在研的减重创新药,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超过20家企业布局研发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

随着“体重管理年”成为热门话题,多家企业也宣布针对超重和肥胖症患者的科学减重提供相应服务。

医生为患者提供减重方案 图片来源:微医

美年健康近期宣布,与信达生物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聚焦超重合并脂肪肝客户的精准干预。美年健康表示将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大模型技术,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人群定制科学、精准的减重方案,并将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和信必乐融入服务包,帮助客户在实现科学减重的同时达成健康改善。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IBI362)是一款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药物,其减重适应证预期将在2025年获批。

京东健康方面介绍,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线了“减重门诊”。此外,京东到家快检还上线了“司美伴侣用药六联检”项目,为使用司美格鲁肽等药物进行减重的用户以及各类慢性病患者提供便捷、全面的检测服务,辅助医生判断用药适应性,并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相关指标,确保用药安全。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八届年会将聚焦文明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

  记者4月8日从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获悉,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八届年会主题为“文明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将立足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课题,聚焦全球文明倡议实践路径、生态文明建设范式转型、乡村振兴文化赋能、全球老龄化应对策略、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中药标准化与智能诊疗等议题展开交流。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一个高层次国际文化论坛。据悉,本届年会旨在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全方位、多层次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独特魅力和全球价值,促进世界文明平等对话与互学互鉴,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融汇东西智慧。

  本届年会还将创新设立“开放会议”,围绕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公共卫生协同机制、青年发展等关键领域进行研讨。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八届年会将于10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举行。(记者王思北)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

  4月9日,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内参观。

  当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4月9日,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内参观。

  当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的展品陈列(4月8日摄)。

  4月9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的展品陈列(4月8日摄)。

  4月9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的展品陈列(4月8日摄)。

  4月9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的展品陈列(4月8日摄)。

  4月9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4月9日,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内参观。

  当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这是4月9日拍摄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外景(无人机照片)。

  当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4月9日,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内参观。

  当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4月9日,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内参观。

  当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4月9日,嘉宾共同为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揭牌。

  当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pagebreak

  4月9日,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内透过放大镜看陶杯上的纹饰。

  当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挂牌仪式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举行。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同时,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重要源头。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文化艺术精品。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鑫 摄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西藏考古新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9日举行2024年度西藏考古工作汇报会,公布尚嘎岗遗址、秀玛洞穴、噶尼遗址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据介绍,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项目尚嘎岗遗址、秀玛洞穴、噶尼遗址的考古发现,为解析早期人类探索和适应青藏高原的过程和适应生存策略,以及高原人群与周边地区交往交流等提供了重要考古学证据。其中,对尚嘎岗遗址出土的石制品进行光释光测年显示,其文化层年代不晚于距今10万年。秀玛洞穴晚期石室墓为阿里革吉县首次发现并发掘的前吐蕃时期墓葬,年代为公元4至5世纪。噶尼遗址细石叶生产技术显示,该遗址与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技术遗址特征类似。

  玛不错遗址第一期出土遗存典型骨器、石器、蚌器、滑石珠等。(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项目玛不错遗址、拉颇遗址的考古发现,展现了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区域史前人群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有力证据。其中,玛不错遗址年代跨度距今4800年至2000年,这是目前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桑达隆果墓地出土的木俑。(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早期金属时代遗址群项目桑达隆果墓地、廓雄遗址的考古发现,为青藏高原早期金属时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桑达隆果墓地沿用长达千年,墓地先民在当时已出现贫富差距、产生了阶层分化、特权阶层逐步形成,为探讨当时社会组织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廓雄遗址出土的横贯耳陶罐、蛇纹铜镜,与川西高原新龙县谷日石棺墓出土的蛇纹铜镜有明显相似之处,显示西藏中部这一时期与周边区域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

  温江多遗址西南塔景象。(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吐蕃时期温江多遗址出土了大量带釉的砖瓦建筑材料,及陶器、石器、骨器、泥塑、石柱础、铁器等遗物。该遗址沿用千年,考古发掘成果表明这一时期青藏高原腹地与中原唐王朝及周边区域物质文化交流密切,为研究公元7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资料。(记者春拉、刘洲鹏)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河南博物院:“为一座馆赴一座城”

  【博物馆故事】

  “为一座馆赴一座城”,在互联网上有忠实的粉丝如此介绍河南博物院。很多游客来到河南郑州,行程中重要一项就是到河南博物院“打卡”。

  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鸮尊、“青铜时代的绝唱”莲鹤方壶、饱含楚风神韵的云纹铜禁……大量珍贵文物勾勒文明经纬,引人流连。

  八千多年前的骨笛、五千多年前的陶埙、两千多年前的编钟编磬、一千多年前的歌舞乐俑……一件件音乐文物经由沉浸式、场景化的演绎相继“苏醒”,奏响经典古曲与新编乐章。

  河南博物院经常一票难求,仅2025年春节假期8天,累计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

  以河南登封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设计的主展馆内,出土于中原大地的珍贵文物以“史”为线、以“中”为魂、以“都”为珠,尽展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实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高新科技的应用,在河南博物院同样随处可见。社会教育体验厅内,最新落地的《唐宫夜宴》XR(扩展现实)大空间沉浸展,让观众得以“穿越”千年,与李白共览大唐盛世。

  文创商店里游客摩肩接踵。从风靡全网的“考古盲盒”,到琳琅满目的文物冰箱贴,从口味独特的“四神瓦当”冰激凌,到既美观又实用的发夹、马面裙,河南博物院文创矩阵不断迭代,在口袋里、舌尖上、服饰间搭建起中华传统文化的“移动展厅”。

  以年轻化表达重构文化IP、以科技赋能拓宽传播边界,2024年博物馆馆长论坛上,河南博物院文创营销案例获评“2024全国博物馆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在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看来,河南博物院不断找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最大公约数”,让文物走出展柜、让文化焕然新生,真正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日前,他接受了蜜桃移动版社记者的采访。

  【对话馆长】

  记者:河南博物院有哪些特色看点?

  史自强: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数量多、类别丰富、时代连贯,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现有《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大型基本陈列和《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等系列专题展览。

  除静态展陈外,河南博物院探索音乐文物陈列活化的特殊形式,成立华夏古乐团并推出音乐文物复原展演,带给观众“可以聆听的历史”。

  记者:河南博物院的很多文创产品因何受到追捧?

  史自强:在我看来,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之所以能频频出圈,就在于我们在追求创新与市场接受度的同时,确保文创产品不失文化底蕴,也就是“根在文物,活在当下”。这就确保了文创产品不是简单的符号挪用,而是文化DNA的活化再生。

  以“豫博文创”品牌为统领,河南博物院已推出“豫来遇潮”“非遗来潮”“饕饕食集”“博物雅堂”等系列子品牌,并打造出仕女乐队、东汉绿釉陶狗等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创IP,成为文博文创新势力。2024年博物院文创总营收近6700万元,创历年来最高纪录。

  游客在河南博物院参观。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记者:河南博物院有哪些“跨界”创新?

  史自强:河南博物院推出过众多创意活动。例如,与河南本土特色餐饮品牌联名举办了“菜市场的博物馆”,让文物跳出展柜,以接地气的形式融入菜市场,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打卡”。

  我们推出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博物馆奇妙游”等主题研学路线,年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3000多场次。

  此外,我们还推出“一起考古吧”小程序,吸引了超2.7亿人次参与,体验“指尖上的考古现场”;发布妇好鸮尊、莲鹤方壶、云纹铜禁等文创数字藏品,上线即被“秒光”……这些创意活动不仅丰富了河南博物院的IP内涵,更推动了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一起考古吧”小程序。(受访者供图)

  记者:您如何评价各地掀起的“博物馆热”?

  史自强:“博物馆热”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发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新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空前高涨,需要有更多传统文化产品创新传播。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当前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文化消费更需场景化的大背景下,博物馆要维持热度,就要不断守正创新推动事业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可触、可体验的生动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

  策划:刘江

  文字:袁月明

  视频:李嘉南、袁月明

  统筹:孙闻、朱舜

  蜜桃移动版社国内部、蜜桃移动版社河南分社联合制作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