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嘉宾共话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

  11月19日,中欧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研讨会在西安举办。(国家版权局供图)

  由中国国家版权局、欧盟知识产权局IP Key中国项目联合主办的中欧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研讨会11月19日在西安举行。与会嘉宾聚焦数字环境下的版权保护话题,交流中欧双方为适应数字技术发展在版权立法和执法方面的最新举措和经验。

  据主办方介绍,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国际版权保护合作,积极推动版权相关国际规则完善,维护和发展版权多边合作体系,中欧版权交流合作便是多边合作的内容之一。IP Key中国项目于2018年启动,旨在促进中国和欧盟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商协会之间开展持续交流和深入合作,共同应对知识产权方面的新挑战。

  与会嘉宾表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更迭,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市场,在赋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以版权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之一,大大改变了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因此亟需在版权框架下集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权特性、权利归属、侵权认定和权利保护等问题,形成全球共识,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合规性应用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和内生动力。

  欧盟知识产权局代表、欧盟法律专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表和国内相关部委、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和数字版权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一百余人参加研讨会。(记者史竞男)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纪念中俄建交75周年版画作品展”在京展出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观往·知来——纪念中俄建交75周年版画作品展”,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展出。

  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供图)

  本次展览共展出中俄两国100位艺术家的100件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其中,俄罗斯版画35幅,中国版画65幅。作为2024-2025“中俄文化年”的活动之一,本次展览重温了中俄两国人民一路走来的历史印记和美好回忆,不断升华彼此间的精神文化情感和传统友谊。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15日。(记者周玮)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蜜桃移动版视点丨打盗版就像“打地鼠”:网上盗版书为何屡打不绝?

  蜜桃移动版社北京11月19日电 题:打盗版就像“打地鼠”:网上盗版书为何屡打不绝?

  蜜桃移动版社“蜜桃移动版视点”记者

  字体模糊、纸张粗劣、气味刺鼻、尺寸“缩水”……近年来,盗版书在网络平台层出不穷,线上售卖花样翻新,消费者往往拿到书才发现买到了“李鬼”。

  盗版书为何屡打不绝?如何保护读者和作者权益,维护图书市场良好生态?

  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行动”中,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国家版权局供图)

  越来越多盗版书转为线上销售

  “新人出书太不容易了,盗版书完全可能重创一个新人,侵蚀他的市场,哪怕明明写得不错,却也难以再获得培养和支持……”

  不久前,有作家通过自媒体账号发文,痛斥网购平台售卖盗版书对新人作家危害深远,再次引发出版界和社会公众对图书盗版问题的关注。

  盗版书是图书市场的“顽疾”。如今,越来越多的盗版书转为线上销售,并从电商平台向各大直播平台扩散,售卖手法更隐蔽、更多样化,数量巨大,难以统计。

  记者进入一家名为某“图书旗舰店”的网店,书籍宣传图标注“版社直发 正版承诺”。记者询问客服图书是不是正版,对方回复“原版授权一比一的”,再追问才告知“是按原版一比一印刷的”。

  “高清影印”“绝版复制”“微瑕处理”“线上甩卖”……盗版商家打着各种幌子,买家若不仔细甄别,极易落入“圈套”。

  从作家到出版社、从个体读者到行业生态,都饱受盗版书侵害。

  “一本书被盗版售卖了20多年,真是让我心酸。”作家刘亮程发出这样的心声。2022年,经查证,某电商平台上有90多个网店在售卖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等盗版书,合计盗卖数额达500多万本。

  “好消息,书火了!坏消息,是盗版……”出版社通过各种方式与盗版“斗智斗勇”。人民文学出版社部分图书采用一系列防伪手段,仍挡不住盗版肆虐;接力出版社设置打盗专员,经测算,盗版影响了正常销售额的20%至30%……

  童书和教辅类图书更是盗版重灾区。有网民称:“最可恶的是童书盗版,会影响一个孩子对书的美好印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检测报告曾显示,不少盗版书纸张和油墨都不达标,重金属超标,对孩子生长发育会造成危害。

  “盗版书会扰乱图书市场秩序,扼杀文化创新活力,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总干事张洪波指出。

  暴利驱使是主因

  盗版书为何仍屡禁不绝?业内人士透露,暴利驱使是主要原因。

  盗版盗印门槛很低,无需支付稿酬和精编细校,只需低廉的印刷费用和材料。“一本万利”的诱惑让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还催生出一批专业从事盗版盗印的“家庭作坊”。

  盗版轻而易举,打击盗版却举步维艰。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后,同名书籍热销。在电商平台上,其盗版书低至几元一本。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告诉记者,一些盗版店铺被投诉下架后,往往第二天又上架;按照网上店铺营业执照注册地址投诉至执法监管部门,绝大多数是虚假注册,查无此人。

  “盗版如雨后春笋。没有形成一套反盗版体系,我们只能单打独斗,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而且效果不佳。走法律诉讼,周期更长,投入成本更大。”张懿说。

  我国刑法规定,出售盗版书如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可能会受到刑事处罚。然而,业内人士普遍反映,打盗版就像“打地鼠”,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见效慢,困难重重。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检察院金融与知识产权检察室负责人李攀介绍,这几年,盗版图书的涉案金额逐渐增大,网络销售盗版图书数量多、隐蔽性强,难以有效打击。

  “究其原因,一是嫌疑人往往同时注册多个网店销售盗版书籍;二是全国各地制售盗版书籍的人员互相勾连配合,发货通常使用虚假地址,执法人员难以落地查人;三是网络数据容易删除毁灭,现场查获的往往只是小部分盗版书籍,实际销售量难以核查。”李攀说。

  此外,盗版图书网店所在购物平台应承担的责任尚未明确。广东金融学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安雪梅指出,网络平台与经营商之间的利益分配模式日益复杂,给准确甄别真正的侵权人增添了困难。

  合力整治“老大难”问题

  对于盗版书这个“老大难”问题,专家建议,从完善法规、加强监管、净化环境等入手,合力整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侵权惩罚和判赔力度。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潘凯雄认为,与高额获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盗版商家被举报后,往往只是下架整改或进行象征性赔偿,其背后高额利益的驱动为盗版侵权行为留下了“再犯”的空间。

  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著作权法已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大幅提高侵权违法成本。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完善了受刑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将侵犯著作权罪的最高刑期提高到10年。张洪波认为,这会对侵权盗版行为产生震慑和警示作用。

  人民出版社法律编辑部编辑江小夏建议,进一步完善对图书网店注册运行、违法行为处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加强网络平台监管,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

  李攀建议,加强对各网络销售平台的监管,通过大数据排查短期内大量销售、价格明显偏低的店铺,及时预警并向司法机关提供线索。

  “通过监管各大平台,建立规范、合理、高效的盗版书举报、维权、打击、处罚、禁入等机制,对疑似盗版活动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监控,进而高效、规范打击。”江小夏说。

  专家认为,电商平台不能当“甩手掌柜”,应更多担负起主体责任,严格售书网店资质核验,健全侵权投诉处理机制和商家信用追溯机制等。

  ——营造良好版权环境,强化维护正版的版权观念。

  调查中发现,个别消费者在接受盗版书商提出的小额赔付、退款不退货等和解请求后,尝到了“甜头”,甚至只买盗版书、不买正版书。

  “版权保护既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需要多方合力。”安雪梅表示,要扭转这种错误观念,就要推进版权保护社会共治,在全社会树立维护正版、抵制盗版的观念。

  国家版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行动”,相继查处网络侵权盗版案件1.15万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1200余件。下一步将加快推动完善网络版权相关法规规章,加强对互联网版权治理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管,强化网络平台版权治理,推动落实平台主体责任,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在匈牙利开幕

  蜜桃移动版社布达佩斯11月19日电(记者陈浩)“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展览19日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58件国画、油画、版画及雕塑作品,向当地观众多元呈现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视觉图像和人文内涵。

  匈牙利文化与创新部长汉科·鲍拉日当天在开幕式上致辞说,匈中两国友谊源远流长,对彼此文化抱有浓厚兴趣。匈牙利坚定推行“向东开放”政策,愿同中方持续深化各领域合作,加强彼此了解。希望以本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友谊,密切沟通,增进互信。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表示,今年是中匈建交75周年,双边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本次展览既是中匈文化艺术交流的精彩呈现,也是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见证。展览的成功举办定会促进两国文博机构深入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助力中匈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走深走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在开幕式上代读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致辞时表示,希望持续加强同匈牙利艺术机构合作,通过互学互鉴,构筑两国人民互信互助的美好未来。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5日。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纪念富连成创办120周年百集口述历史纪录片将上线

  在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创办120周年之际,百集口述历史纪录片《走进京剧的黄金时代——纪念富连成120周年百集口述历史纪录片》将于11月26日在中青报客户端及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同步上线。

  北京富连成戏剧学社(原名“喜连升”“喜连成”)创办于1904年,培养了八科700余名学生,其中不乏侯喜瑞、马连良、叶盛兰、袁世海、谭元寿、梅兰芳、周信芳等名家,是办学时间最长、造就人才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所京剧科班。新中国成立后,富社弟子仍是中国京剧教学的中流砥柱。

  上线分享会现场。蜜桃移动版社记者白瀛 摄

  11月19日在京举行的纪录片上线分享会上,富连成社首任社长叶春善之孙、继任社长叶龙章之子、京剧名家叶金森说,纪录片由他和同为京剧演员的妻子孙萍讲述,旨在通过富连成后人口述资料和历史影像,深入挖掘和普及富连成社的历史贡献与影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刘坚等专家建议,通过对富连成社的历史、理论及实践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推动京剧事业的繁荣发展。(记者白瀛)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