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国宝》重现故宫文物南迁之路

  作家祝勇的最新长篇小说《国宝》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聚散流徙,再现了战争岁月中故宫国宝南迁又返归的历程,描绘了文化守护者群像。

  新书发布会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日前在京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等专家表示,《国宝》以近60万字的篇幅书写了一段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小见大,以家映国,不仅是一部文物的迁徙史,更是关于家国命运的深沉叙事。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祝勇说,希望通过重现故宫文物南迁这段传奇的文化征程,将一代故宫人的守藏之心呈现于纸上。

  据悉,本书是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已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记者史竞男)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即将召开

  4月10日至12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原全球6G技术大会)将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以“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的6G领域的思想领袖、技术先锋和产业领军人物将再次齐聚金陵,共同探讨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生态的发展蓝图。

  “全球6G技术大会”迄今已连续举办五届,成为促进全球6G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和场景创新,在6G标准启动前凝练全球共识的重要平台。2025年是6G发展的关键之年,作为6G标准制定的元年,将见证全球统一标准的推进。本届大会将从推动形成全球6G标准共识入手,进一步走向全行业的共筑共创,实现价值创造。同时更名为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将关注点投向未来产业生态,旨在推动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探索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优解”。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将汇聚全球知名的科研机构、行业组织、技术企业,与会者将分享他们在6G技术与产业发展方面的深刻洞察,并展示全球最新的科研成果、概念验证和创新生态圈的打造。在大会上,与会者将有机会现场聆听来自全球顶级学者与专家的精彩演讲,此次大会的全球专家阵容将为与会者提供多维度的学术视野与行业前瞻。3GPP的工作组主席将再次莅临会议,分享6G标准牵引下的技术创新研究。同时,全球重要科研项目、技术论坛如欧盟Hexa-X-II项目、芬兰6G旗舰计划、日本XGMF的代表也将参与会议,共同探讨6G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大会的主题“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是对6G技术跨学科、跨领域深度融合的呼应,强调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的紧密结合。大会将通过一系列平行主题论坛、成果展览,全面展现6G领域的技术创新,聚焦人工智能、无线通感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包括通信网络的高效性和可靠性提升,更将探讨6G技术如何超越传统通信范畴与瓶颈,实现计算、感知、通信的深度融合。

  与会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6G未来将依托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紧密协作。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定义与合作,6G将创造新的价值,推动全球科技与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价值创造是6G创新的关键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技术发展必须从研究初期就同步考虑产业应用,确保创新成果能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本届大会在聚焦6G技术创新的同时,将重点关注推动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未来产业生态。

  近年来,随着6G技术研究的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也逐步展开。以紫金山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完整的6G成果转化路径,通过创新策源和概念验证,加速技术从原理探索到产品雏形的进程。配套的金融和政策支持、试验区建设和产业链招商则为推动技术落地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也在结合产业培育需求,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成果转化的“科技底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激励青年人才,继2024年大会之后,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再次设立了“6G星辰”青年科学家展示平台,公开广泛征集青年科研人员分享他们在6G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创新与跨领域合作。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十年超十倍!我国基层中医馆数量突破4万个,走向“从有到优”发展

蜜桃移动版网北京2月17日电(刘映)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2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的“基层中医药服务惠及百姓健康”专题发布会传来的消息显示,我国基层中医馆数量从2015年的3000余个已增加到4.2万个,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医馆走上“从有到优”发展。

发布会现场

中医药服务“网点”越来越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邢超表示,国家将中医馆建设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局,从做好顶层设计,强化部门联动;突出中医特色,提升服务能力;注重队伍建设,扩大人才供给;加强信息化建设,助力中医诊疗等方面多措并举,把更多的精力、人力、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好的人才、技术、管理、机制引向基层,以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为核心,实现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使中医药成为在基层守护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措施来支持中医馆的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得到强化。”邢超说,一方面,中医馆数量从2015年的3000余个已增加到4.2万个,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有9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持续扩展;另一方面,中医馆内涵提升实现“从有到优”,持续开展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名中医”。培训推广6类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能够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比例已提升到98%。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着力拓展群众需要的“好服务”。目前地图上的中医药服务“网点”越来越密,基层中医诊疗水平逐步提升,群众就医用药更便捷、更放心。

示范中医馆提档升级更接地气

“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较早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的全覆盖,并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人才培训、质量内涵等方面不断强化,全力推进示范中医馆建设。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孔群介绍,陕西省通过确定“路线图”、打造“示范点”、扩大人才“供给量”三个方面着力推动中医馆建设提档升级,实现基层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馆示范引领及辐射带动作用,2019年至2023年先后投入4990万元建设示范中医馆268个,提前实现占比15%的‘十四五’规划目标。2024年开始‘以乡带村’‘以馆带阁’建设,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700万元,在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医阁,目前全省已建成中医阁2350个。”孔群说,为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陕西省从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有效供给、畅通基层中医药人才使用途径、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发力,采取规范化培训、订单培养、定向招录、退休返聘等措施,为基层大力培养引进中医药人才。通过中医馆建设提档升级,让全省中医馆、中医阁越来越接地气、顺民心、见新意。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中国文化亮相伊斯坦布尔出版联谊会

  这是2月25日在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出版联谊会上拍摄的中国文化展区。

  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出版联谊会于25日至2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此次活动中,中国被选为“焦点国家”。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刘磊 摄

pagebreak

  2月25日,各国出版商人在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出版联谊会上洽谈合作。

  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出版联谊会于25日至2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此次活动中,中国被选为“焦点国家”。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刘磊 摄

pagebreak

  2月25日,两名土耳其观众在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出版联谊会上手持中文书写的姓名合影留念。

  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出版联谊会于25日至2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此次活动中,中国被选为“焦点国家”。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刘磊 摄

pagebreak

  2月25日,两名土耳其观众在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出版联谊会中国文化展区拍照留影。

  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出版联谊会于25日至2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此次活动中,中国被选为“焦点国家”。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刘磊 摄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春季多种疾病高发 “一老一小”中医调养有良方

蜜桃移动版网北京2月17日电(刘映)春天乍暖还寒,也是流感及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2月14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的“基层中医药服务惠及百姓健康”专题发布会上,中医专家从饮食、作息、运动、情志调理等方面,为不同人群提供春季养生建议,并针对儿童及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提出中医药干预措施。

发布会现场

春季养生 注重养肝健脾、润燥防寒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表示,中医认为,春季阳气升发,与肝相应。如果肝血不足,人就容易出现疲乏困倦;如果疏泄失调,就会出现肝气郁结,同时也有可能出现肝火上炎,甚至影响到脾胃,需注重养肝健脾、润燥防寒。张晋从四方面提出建议:

饮食调养:少酸增甘,润燥护脾。春季宜选择辛甘发散的食物以助阳气升发,如香椿、萝卜、荠菜等,避免过量食用酸涩食物(如山楂、柠檬)抑制肝气。推荐两款食疗方:一是青丝烙:青萝卜、胡萝卜切丝,加面粉、鸡蛋及白芷煎成饼,可健脾祛湿、行气消胀;二是三皮饮:萝卜皮、橘皮、梨皮煮水饮用,可润燥止咳、消食行气。针对春燥,建议食用藕和马蹄,脾胃虚寒者可搭配小米粥或南瓜粥以护脾。

作息调整:夜卧早起,避风防寒。春季宜“夜卧早起”(尽量晚11点前入睡,早7点前起床),借助阳光升发阳气。外出需注意“春捂”,尤其保护头颈、肩背部,避免倒春寒侵袭。过敏体质者建议佩戴口罩。

科学运动:梳头导郁,升发阳气。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轻柔运动,避免过度出汗。晨起梳头120下可疏通头部经络,重点按摩百会穴(提神醒脑)、四神聪穴(改善失眠焦虑)及神庭穴(缓解头晕鼻塞)。

情志调理:疏肝解郁,静心养神。春季易肝气郁结,推荐饮用“三花茶”(玳玳花、玫瑰花、白梅花)疏肝行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流感高发 儿童可从三方面加强防护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春天逐渐转暖,但昼夜温差较大,也是流感及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李敏指出,春季昼夜温差较大,一寒一热很容易受风感冒,尤其是孩子,可从穿衣、饮食、活动三方面加强防护:穿衣方面遵循“春捂秋冻”,根据温差增减衣物,避免骤冷骤热;饮食方面建议多饮水,增加蔬果摄入,少食辛辣油炸食品。推荐“菊花苏叶陈皮茶”(疏风清热)或加入山楂、百合,调节食欲。户外活动尽量选择开阔的户外环境,避免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近段时间,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李敏介绍,中医药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退热、化痰以及防止转为重症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治疗措施也很多,有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内治法,还有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灌肠等外治法。

如果孩子得了急性呼吸道感染,家长要适时带孩子去医院,请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家长还可以做些居家护理,比如做一做小儿退热和化痰的推拿。常用手法有“头面四大法”,开天门、推坎宫,揉耳后高骨和揉太阳,这“四大法”各1分钟。如果孩子咳嗽,可以清肺经,揉膻中,擦肺腧。还可以采用挤痧疗法,沿脊柱两侧肺腧、心腧等穴位挤痧,帮助退热。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热可以从大肠而出。如果孩子发烧感冒咳嗽,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大便,要保障大便通畅。如果是胃肠积热,也会加重肺热,家长要注意几点:第一,要足量饮水,尤其发烧的孩子要多饮温水;第二,可以多吃一些酸甜味水果及叶类蔬菜,可以吃萝卜,或用青萝卜、白萝卜等煮水喝,对身体康复都很有益处。

正气不足 老年人衣食住行有“讲究”

对于很多老年来说,存在“正气不足、多病共存”的特点,很容易疲乏无力、不耐寒冷,张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防护建议:  

穿衣与运动:推荐采取“三层洋葱穿衣法”:内层速干排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避免过度“春捂”出汗受寒。平时常练坐式八段锦、毛巾操等低强度运动,配合拍打胆经、八虚(肘窝、腋窝等),促进气血循环。

早晨拍打关节活络筋骨,拍胆经有助于疏肝利胆。还可以拍八虚(人体的八个窝,肘窝、腋窝、腹股沟,及膝关节后侧的两个腘窝),促进经络循行。如何去拍?可以手四指并拢,形成一个空拳,轻轻地在这些地方拍打。另外,白天(上午9-10点,下午2-4点)太阳充足的时候去外面晒太阳,也就是中医说的“天灸”补阳。

饮食与睡眠: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建议晚餐宜清淡易消化,不要吃太多,睡前两小时减少饮水,避免夜尿频多影响睡眠。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晚上睡不好通常是心事太多,建议睡觉时,睡眼先睡心,眼睛闭上了心要宁静安详,可以听一些音乐,配合呼吸训练,改善睡眠。睡前适当泡脚,头凉脚热有助于睡眠。阳虚者可搭配艾叶、红花等帮助温阳通络;关节痛者选用花椒、桂枝等帮助祛湿通络,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向医生询问选择哪些中草药泡脚更合适。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