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催生行业新变

钢铁厂的转炉被装上“火眼金睛”、医院的AI助手开始“履职”、车间的AI“质检员”实现精准质量把控……记者近日在中西部多地走访发现,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他们将AI的种子深植于千行百业。

看应用 新场景不断涌现

在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厂内,“AI炼钢”让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早年间,工人们需凭经验“望火断钢”,判断结果受个人经验影响较大,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今,通过各类探头和AI算法,可以实时捕捉并解析火焰颜色、形状、亮度等信息,精准指导投料与生产。

“我们把人工经验‘翻译’成数字语言,在AI的帮助下,不仅减少了人工误判造成的损失,还能用更小的投料量产出更好的钢。”广西钢铁炼钢厂技术专家陆志坚说。

AI也可从钢花飞溅的车间延伸到救死扶伤的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近日引入DeepSeek大模型基座,推出基于本地部署的大模型应用。“在系统中录入患者主诉、病史等信息,点击‘病情分析’,就可以直接调用大模型。”三峡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建明说,大模型给出的答复包括该患者可能的疾病假设、建议的检查项目等内容,成为医生治病救人的得力助手。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大模型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为AI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扩散”创造了条件,中西部地区开始出现AI产业创新场景,共同推动我国AI产业的发展。“以AI技术引领生产力变革式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湖南省科技厅前沿技术处副处长谭浩说。

谋发展 新产业蓬勃兴起

转身、踱步、奔跑……在一家石化工厂里,一只训练有素的“特种犬”不仅可以灵活避开障碍,还能在每个油罐前停留10来秒就隔空扫描出罐体内部的液位和压力等数据,自动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这是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防爆四足机器人。公司负责人介绍,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固定程序+机械臂”组合,这款智能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大脑决策”功能,可以适应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

“人工智能催生的不仅是技术迭代,还有产业生态的重构。”广西科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晓琳说,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兴产业正迸发澎湃动能。

在湖南,希迪智驾研发的无人驾驶矿卡在多地矿山“跑”出高于人工的运输效率,加速矿山运营走向智慧化、绿色化;万兴科技打造音视频领域“天幕”大模型,让内容创作者输入文字即可快速生成高清创意视频,软件和服务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西,品格智造的机器人微生物检测平台,以“人管实验+机器执行”模式,将工作效率提升14.4%;柳州优必选机器人超级智慧工厂项目正加紧建设,未来将生产行业服务场景、C端消费级等机器人产品。

“目前新区拥有优必选机器人等15家智能终端企业,下一步还将继续破局突围,加快形成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的产业发展格局。”广西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促协同 全链条愈加高效

在位于长沙的威胜集团有限公司智能车间,一台台智能电表加速下线。AI技术像一根“金线”,串起生产全链条:设计环节,借助AI大模型辅助,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效率;生产环节,AI能够预判产线故障问题、提前维护,一年可节约成本近5000万元;质检环节,AI配合机器视觉等技术,大幅提升了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威胜集团相关负责人吕新伟说,通过AI的深度应用,企业实现了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密切协同,提升了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据测算,应用AI后,企业人均生产效率提高60%以上,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

而今,AI技术已深度嵌入产业链的不少环节。西部创源智行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专注汽车专业大模型平台与应用技术,2024年发布的G-VoTest智能座舱语音交互AI测试系统首次实现“用AI测试AI”,节约50%测试时间与人力成本。广西美斯达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通过AI远程诊断系统,实现非洲矿场破碎机的“云巡检”,售后成本降低40%。

“数据链就是价值链。”王晓琳坦言,AI以高效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能力打破传统生产模式,推动信息互通与协同创新,让产业链体系更开放、灵活,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 农冠斌 吴燕霞 谢奔)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释放数字红利稳住烟火小店

  遍布在街头巷尾的餐饮小店,作为餐饮行业的“毛细血管”,其发展关乎着行业繁荣与社会民生。

  过去,中小餐饮商户的经营范围往往局限于某一街区或社区,依靠线下堂食吸引周边顾客,其经营规模和影响力相对有限,能够通过简单预判实现收支平衡。随着近年来餐饮连锁化率的持续提升,以及连锁品牌加速扩张,同时房租、食材、人力等成本不断上涨,中小餐饮商户的发展和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小餐饮商户在品牌知名度、资金实力等方面往往难以与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抗衡。同时,中小餐饮商户往往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店主身兼数职而难有足够精力进行精细化管理,传统经营模式更多依赖经验判断,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也难以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顾客喜好变化。《2024年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已从15%提升至21%。面对越来越多的连锁餐饮品牌,中小餐饮商户只能在竞争加剧的市场格局中抓住数字红利,以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发展动能。数字化已经成为中小餐饮商户的必要转型方向。

  数字化带来的拓市场、降成本、提效率等作用显著。通过促进供需连接,让更多中小餐饮商户得以被“看见”,也创造出更多消费场景和增量需求,如细分出轻食等更多特色菜系及个性化、场景化需求,更广的消费覆盖范围和更强的信息流通效率,为中小餐饮商户分摊成本、发挥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外卖年均拉动餐饮大盘增长3.4个百分点,与未开通外卖的商户相比,引入外卖业务后商户总收入增加超20%。

  通过数字化工具、服务和运营手段等,中小餐饮商户还可以降低学习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在设计产品、日常经营、资金回流等方面减轻压力。比如,通过外卖平台及相关工具,可以帮助商户获取经营数据、分析消费趋势、制定营销方案、优化菜单搭配等,实现高效运营和精准营销。平台企业利用自身的数据、技术等优势,帮助中小商户实现低成本数字化转型,形成互利共荣的一体化生态系统,也能产生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统计显示,通过数字化AI选址等服务,已有海底捞、全聚德等500家餐饮品牌不断开设外卖卫星店,以打造“大店打品牌、小店提利润”的双利益驱动模式。

  线上餐饮市场规模正持续扩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达5.45亿人,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平均每天花在外卖上的消费近33亿元。随着以外卖为代表的数字化市场不断发展和成熟,不仅塑造起新消费习惯,也大大拓展了消费的时间与空间,比如中小餐饮商户的营业时间可以延长至全天,服务半径也由几百米拓展至几公里外,为其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客源,而不受天气、距离、时间等因素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中小餐饮商户的数字化转型,并不简单等同于上外卖。其背后应是一整套的数字化运营和管理手段,譬如对库存原料的动销管理、针对线上市场的餐品定制化开发、借助周边运营数据优化店铺选址等。全面利用好数字化这一工具,还需为中小餐饮商户提供进一步支持,如引导商户选择适合的转型方向与经营模式、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安全便利的履约体系等,鼓励平台企业为中小餐饮商户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数字化转型培训、技术、商务等帮扶措施。

  小店经营得好,热腾腾的烟火气里,才能藏住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让更多“烟火小店”在行业转型周期站稳脚跟,切切实实地获得稳定收入,是当下最实在、最要紧的事。(王 强)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文艺踩街活动在福建莆田举行

  这是活动开场的舞龙舞狮表演(2月26日摄)

  当日,2025年莆田“尾暝灯”文艺踩街活动在福建省莆田市举行。莆田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历史积淀悠久绵长。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魏培全 摄

pagebreak

  2月26日,演员表演莆仙戏《大五福》。莆仙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日,2025年莆田“尾暝灯”文艺踩街活动在福建省莆田市举行。莆田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历史积淀悠久绵长。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魏培全 摄

pagebreak

  2月26日,演员在活动上表演。

  当日,2025年莆田“尾暝灯”文艺踩街活动在福建省莆田市举行。莆田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历史积淀悠久绵长。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魏培全 摄

pagebreak

  这是2月26日拍摄的活动开幕式现场。

  当日,2025年莆田“尾暝灯”文艺踩街活动在福建省莆田市举行。莆田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历史积淀悠久绵长。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各地加速布局 政策技术共助充电产业向好

  2月24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发布开展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此外,近日北京、河南、安徽等地也密集发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加速布局。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我国充电设施也在持续完善,不仅数量不断增长,布局也进一步完善,政策、技术等多方利好助力补能产业良性发展。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充电联盟)数据,2025年1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9.5万台,同比上升49.5%。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18.1万台,同比增长222.5%,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21.4万台,同比上升2.9%。截至2025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21.3万台,同比上升49.1%。

  市场也关注到了充电产业的潜力。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十年间,充电桩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显著的逐年增长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达17.4万余家。

  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不仅得益于市场需求的推动,更离不开政策的有力引导。

  为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日前,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此次共有75个试点名额,中央财政奖励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

  各地也在积极布局充电设施的建设。北京市发布的《新能源汽车高质量超级充电站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超级充电站1000座以上,超充桩2000个以上,城六区服务半径达到1公里,主流超充车型(800V电压平台)在超充桩平均一次充电时间可降至15分钟左右。河南省也在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根据《2025年河南省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全年计划新建公共充电桩2万个以上,加快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最后一公里”问题。《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提出,全年建成2.5万个公用充电桩、2.3万个专用和自用充电桩,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在政策推动的同时,技术创新也在为充电设施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在上海市徐汇区的三汇路充电站,记者看到,尽管固定充电桩已被占满,但现场的工作人员仍然在引导车辆入内充电。一辆无人智能小车缓缓驶向需要充电的车辆,成功“握手”后,车辆显示屏显示出半小时的待充满时间。

  这正是上海市首个“光储充放”一体化项目,于2月6日在徐汇区三汇路充电站正式投用。据了解,该站不仅实现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高效能源利用模式,还配备了智能移动储充车,集储电、充电、放电于一体,一次储电达104度,充电功率达60千瓦。

  “这一项目不仅为电网削峰填谷提供了支持,也展现了充电设施与能源管理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营销部曹一凡说。

  “实际上,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普及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充电设施的技术创新将成为未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例如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自动充电方式的应用场景将不断增加。同时,清洁能源的利用也将成为充电设施的重要发展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车企之间的合作同样为加速充电设施布局完善提供了助力。小鹏汽车日前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bp pulse等企业达成合作,共同打造充电网络。小米汽车也在日前宣布将与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开始充电网络合作,三家车企旗下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

  “充电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政策引导,还需要技术、商业模式和政策支持的协同推进。未来,充电设施将与智能网联汽车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仝宗旗说。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河北石家庄:“龙”风筝制作技艺进校园

  2月26日,王彦州在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给孩子们讲解龙风筝制作技艺。

  “二月二”临近,河北省石家庄市风筝制作民间艺人王彦州正忙着制作“龙”风筝。今年69岁的王彦州自幼承袭家传风筝制作技艺,擅长大型龙头蜈蚣风筝的制作。近年来,王彦州作为当地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把风筝文化和制作技艺带进校园,让更多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蜜桃移动版社发(陈其保摄)

pagebreak

  2月26日,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学生在观赏龙头蜈蚣风筝(无人机照片)。

  “二月二”临近,河北省石家庄市风筝制作民间艺人王彦州正忙着制作“龙”风筝。今年69岁的王彦州自幼承袭家传风筝制作技艺,擅长大型龙头蜈蚣风筝的制作。近年来,王彦州作为当地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把风筝文化和制作技艺带进校园,让更多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蜜桃移动版社发(闫志国摄)

pagebreak

  2月26日,王彦州(左)在石家庄市家中制作龙风筝。

  “二月二”临近,河北省石家庄市风筝制作民间艺人王彦州正忙着制作“龙”风筝。今年69岁的王彦州自幼承袭家传风筝制作技艺,擅长大型龙头蜈蚣风筝的制作。近年来,王彦州作为当地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把风筝文化和制作技艺带进校园,让更多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蜜桃移动版社发(陈其保摄)

pagebreak

  2月26日,王彦州(左)在石家庄市家中制作龙风筝。

  “二月二”临近,河北省石家庄市风筝制作民间艺人王彦州正忙着制作“龙”风筝。今年69岁的王彦州自幼承袭家传风筝制作技艺,擅长大型龙头蜈蚣风筝的制作。近年来,王彦州作为当地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把风筝文化和制作技艺带进校园,让更多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蜜桃移动版社发(陈其保摄)

pagebreak

  2月26日,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学生在欣赏龙风筝。

  “二月二”临近,河北省石家庄市风筝制作民间艺人王彦州正忙着制作“龙”风筝。今年69岁的王彦州自幼承袭家传风筝制作技艺,擅长大型龙头蜈蚣风筝的制作。近年来,王彦州作为当地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把风筝文化和制作技艺带进校园,让更多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蜜桃移动版社发(陈其保摄)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