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华夏医学营养论坛暨医学营养减重规范管理培训会在京召开 共探科学减重新路径

11月15日—17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主办,中关村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营养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七届华夏医学营养论坛暨医学营养减重规范化管理培训会”在北京召开。

据悉,论坛现场汇聚了近600位从事医学营养减重的临床医师及营养师等医务人员,共同探讨并推动“医学营养减重”领域的科学实践与规范管理。

论坛现场

深化医学营养减重实践,积极应对肥胖挑战

肥胖症作为当前我国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影响日益凸显。《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率分别达到了34.3%和16.4%,且研究预测至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将攀升至65.3%,伴随而来的医疗费用负担将大幅增加。

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关注。在此背景下,医学营养治疗作为肥胖管理的基础,其科学性和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的发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通过精细化的营养干预策略,如限能量膳食(CRD)、高蛋白膳食(HPD)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s)等多种医学减重干预方法,为肥胖人群带来了显著的减重受益。

陈伟教授分享现场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主任委员陈伟教授表示,肥胖管理需多学科协同作战,结合患者个体特征,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并通过行为疗法提升患者减重动力与依从性,以实现长期有效的体重管理。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等多部门高度重视肥胖防控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和《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旨在推动医疗机构设立体重管理门诊,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强化多学科协作,进一步提高肥胖症诊疗规范化水平。

“多科协同管理,共促健康体重”倡议发布

作为医学营养减重领域的年度盛会,华夏医学营养论坛已连续举办七年,为行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陈伟介绍说,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一直致力于“医学营养减重”的临床应用及推广,并已连续9年开展医学减重教学单位的遴选工作。此次,专家委员会共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374家医院成为“2025年度医学营养减重教学单位”。

2025 医学减重教学基地启动仪式

为进一步推动医学营养减重工作的开展,此次会议还举办“2025 医学减重教学基地启动仪式”,发起“多科协同管理,共促健康体重”的倡议,呼吁全国医疗机构加强合作,从健康教育、多学科协作、个性化服务、科研创新与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入手,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重管理体系。

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会上,40余位行业专家围绕医学减重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药物应用中的营养管理、心理干预技巧、智慧化减重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等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助力提升医学营养治疗在肥胖防控领域的专业地位和应用价值。

“随着第七届华夏医学营养论坛的举办,以及‘医学减重教学基地’的正式启动,我国医学营养减重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陈伟说,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通过多学科共同努力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肥胖症防控工作将更进一步,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首儿所分类施治、增设门诊,确保呼吸道疾病患儿高效安全就诊

随着秋冬季到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逐渐增多。为减少患者等侯时间,畅通治疗流程,提升诊治效果,近日,首都儿科研究所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轻症、重症、难治性肺炎、居家康复的患儿分类施治,并增设了“呼吸道感染输液复诊门诊”和“难治性肺炎门诊”。

病情较轻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可直接通过口服用药的方式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通过输液治疗更有利于病情的好转,输液治疗周期一般为3-5天。因儿童病情变化较快,每次输液前,需要医生就患儿当前状态,重新评估用药情况,并开具当日输液药品。因此,为减少输液患儿和家长每天挂号就诊的等候时间,11月18日,首儿所开设了“呼吸道感染输液复诊门诊”。需要连续输液的患儿,由接诊医生直接为患儿预约次日的输液复诊号,家长次日到该门诊,可快速进行复诊、开药和输液治疗,可有效缩短就诊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针对部分病情严重或输液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肺炎患儿,首儿所去年就增开了“难治性肺炎门诊”。该门诊由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呼吸内科专家出诊,可为疑难、危重呼吸道感染患儿制定治疗方案,有效保障了该类患儿的治疗效果与医疗安全。

对于病情好转,居家康复的患儿,可通过首儿所互联网医院的“呼吸道感染复诊门诊”进行线上复诊,无需往复奔波。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人才为基、学科为本、创新为魂 助推四川蓝生脑科医院快速发展

蜜桃移动版网北京11月19日电(吴起龙)在医疗健康领域,专科医院的地位日益凸显。老龄化社会,脑部疾病诊疗需求大、患者痛点多、科研突破难、准入门槛高,对高端人才和新兴科技的需求尤为迫切。四川蓝生脑科医院是上海蓝生脑科医院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南地区布局的一家现代化的脑科连锁医院,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创建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三级甲等脑病专科医院的使命。

专科医院的优势在于目标专注、资源聚集、效率出众。经过两年的探索发展,四川蓝生脑科医院不仅在学科人才、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更是在科研教学上积极作为。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原主任委员、四川蓝生脑科医院院长黄光富称,医院的目标是打造一家政府放心、同行尊重、百姓信赖、员工幸福的知名医院,这一切离不开医院对人才文化的深度践行与对高质发展的不懈追求。

在采访中,90后的硕士研究生、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何运森则分享了自己在医院的成长经历与切身感受:“医院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更在学术科研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这里,年轻医生有很多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工作一角

以学科人才为基石,打造专业医疗团队

据介绍,四川蓝生脑科医院是新希望集团按照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的一家专注脑病诊疗的医院,由上海蓝生脑科医院公司管理运营,是一家特色鲜明、学科齐全的国家三级医院。

2020年3月,新希望集团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卫健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四川省人民政府、省卫健委支持新希望集团在川投资医疗健康产业,并建设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脑病专科医院。医院于2022年9月正式开业运行。

“医院坐落于成都市金牛区,投资10亿元、开设床位820张,配备3.0T MRI、128排CT、双C臂DSA、直线加速器、伽玛刀、视频脑电、高压氧舱等先进诊疗设备及全数字化复合手术室,为精准诊疗提供可靠保障。”黄光富说,医院坚持“强专科、大综合”的发展模式,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重症、脑复苏、神经康复等脑系疾病为特色,同时开设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支撑学科,保障了脑系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黄光富院长在科普一线

黄光富认为,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主要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用在医疗领域尤为贴切。四川蓝生脑科医院秉承“大业之本,首在英才”的人才理念,聘请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游潮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孙红斌教授、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分会副会长李怡教授等多位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相继加盟,形成了由高端专家、中年骨干和青年医师组成的三支队伍。

“医院开业两年来,人才流动相对较小,特别是高端专家和中年骨干队伍基本稳定,这得益于人才文化的凝聚力、发展理念的引领力、成长平台的吸引力以及规范化的管理运营和薪酬激励。”黄光富介绍说,医院现在有近50位高级专业人才、100多位中青年骨干人才,有效保证了医院的良性发展和医疗的高质供给。

谈及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加入四川蓝生脑科医院时何运森称,除黄光富院长的个人魅力外,更重要的是医院在学科建设、硬件设施、人文环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软硬实力。他表示,合理的劳动和回报分配机制,让医生能够用心、安心工作;浓厚的临床医疗和学术科研氛围,让医生能够找到工作的意义。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突破高难手术壁垒

神经外科被公认为“金字塔尖”的学科,因手术的高风险、高难度和精细操作,常被称作“刀尖芭蕾”。据悉,作为医院重点学科之一的神经外科,拥有60张床位和11名医生,其中4名为神经外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开院两年来,神经外科广泛开展了颅内肿瘤、脊髓肿瘤、脑血管脊髓疾病等手术,吸引了四川及周边省份众多患者慕名而来。

黄光富称,曾有一位女性巨大动脉瘤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手术处理困难。患者从重庆转入医院后,神经外科经会诊、评估,制定了在显微镜下行右侧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切除+血管塑形及颅内外血管搭桥的手术方案。术后,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另一例是位40多岁的美术工作者,因颅底脑膜瘤术后恶化,曾一度想放弃治疗。家属抱着一线希望来院,经神经外科成功切除全部肿瘤,解除了脑干所受的压迫,保住了患者的绘画功能和其他生活能力。“这两例手术均体现了神经外科在处理棘手、高风险、高难度手术方面的实力与水平。”黄光富补充说。

黄光富院长在手术一线

神经内科患者多数是中老年人,几乎都会伴有合并症,处理起来同样非常棘手。黄光富介绍,今年10月,救护车送来一位突发右侧肢体无力的高龄患者。医院当即开启绿色通道,急行头颅胸部CT检查后发现,患者急性脑梗死、高血压3级很高危、Ⅱ型糖尿病(血糖28mmol/L),每一个诊断都像是一枚“炸弹”。医院神经内科通过控制血糖+溶栓治疗,将DNT控制在40分钟之内。患者通过综合治疗,生活逐渐能够自理。

医学的奥妙在于超越不确定性去追求完美。何运森也分享了一个临床上遇到的棘手病例:一名脑出血女性患者颅内长有5个动脉瘤,其中一个已经破裂出血。面对复杂的病情,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紧急行动,经过数小时的精细手术和后续介入治疗,成功封闭了所有动脉瘤,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他回忆说:“这个病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临床工作的突发性、复杂性和挑战性,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成功救治患者的机会。”

以教学科研为平台,致力全民脑健康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从建院之初,便确立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除在学科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发力外,医院还积极推动科研教学的发展。黄光富表示,教学科研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医院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工作,鼓励知名专家担任教学任务,动员年轻医生参与科研活动。

事实上,在黄光富的指导下,何运森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去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SCI论文。“撰写论文既可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还可以培养青年医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何运森补充道。

何运森医生工作照

作为上海蓝生脑科医院公司2023年度科研奖励获得者。何运森介绍说,公司和医院支持年轻医生,尤其是博士、硕士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申报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不但提供平台支持和资源便利,还会给予项目资助和物质奖励。除此之外,还会遴选优秀的年轻医技人员外出进修,借助外部优势资源,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2023年底,医院承办了首届四川脑科论坛,邀请了国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重症等领域的知名专家,打破了以往学科单打独斗的局面,谋求达成多学科的普遍共识。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提出的“脑心同治”,便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心脏内科等学科共同参与。“希望通过论坛,推动地区脑病诊疗水平的提升,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黄光富说,论坛得到了业界认可,也为医院赢得了更多的学术地位和声誉。

今年以来,医院陆续主办了脑肿瘤和意识障碍诊治进展学术会议、脑胶质瘤综合治疗MDT沙龙,携手业内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医疗技术创新和疾病治疗新方法,就如何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痛苦等关键问题,凝聚广泛的专家意见。

在谈到医院未来发展时,黄光富指出,医院的近景目标是通过3—5年的努力,让脑系学科在西部地区乃至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医院将持续加强学科建设,引进高端人才,深化国际合作,完善设施设备,推进智慧建设,优化服务流程,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他说。

何运森则表示,非常幸运能成为四川蓝生脑科医院的一员。在这里,自己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成长平台和机遇,也见证了医院的发展进步和团队的不断壮大。“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携手共进,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他说。

“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四川蓝生脑科医院正逐步成为脑病诊疗领域的佼佼者。”黄光富说,未来,医院将聚焦新质医疗服务力,秉承“满意是基础,感动是目标”的服务理念,在医疗服务中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患者的关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2024北京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诊疗进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11月16日,由北京医师协会主办、北京京城皮肤医院承办的2024北京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诊疗进展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线上实时总观看数达到4000余人,线下参会200余人。

北京市朝阳区卫健委副主任周世凯,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姚志荣教授,北京医师协会会长郭积勇,京城皮肤医院集团及北京京城皮肤医院部分领导、专家出席了开幕式。

大会主席、北京医师协会皮肤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朝阳医院皮肤科名誉主任、北京京城皮肤医院副院长何焱玲教授代表组委会对与会嘉宾及参会医师表示感谢和欢迎,强调了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诊疗进展研究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能够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诊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2024北京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诊疗进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开幕式致辞嘉宾(按日程排序)

18位专家学者及临床医生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内的前沿进展做了学术报告,重点对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皮肤肿瘤与皮肤外科、皮肤美容与激光治疗、感染性皮肤病以及少见、疑难皮肤病等做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他们带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诊疗经验,为与会的皮肤科医生和相关领域专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现任会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病医院院长王刚教授《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难点与对策》分享了其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BP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郑瑞茂教授《神经免疫与代谢互作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以稳态失衡、互作失衡作为疾病机理研究的新切入点,结合6项神经方面研究新技术以及已有研究,对肿瘤、银屑病等疾病的病理表现进行了解剖学、组织学分析。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王宝玺教授的《化脓性汗腺炎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团队对化脓性汗腺炎(HS)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成果,发现了可能的生物治疗新靶点以及HS存在免疫失调的证据,分享了生物制剂治疗靶标及应用经验。

姚志荣教授《特应性皮炎传统与新型靶向药物治疗选择与日常管理》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对我国临床有效的治疗重度AD方法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治疗作用机制的相关临床研究成果,并对硫酸胆固醇在AD抗炎中的作用机制与疗效进行了初步探讨。

北京医师协会皮肤性病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晋红中教授《红皮病型银屑病的诊治进展》,分享了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绘制了红皮病型银屑病血液蛋白组学分子谱,揭示了该疾病的外周炎症表型及心血管代谢失调的分子特征,证明了红皮病型银屑病系统性的炎症紊乱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在关联。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协作组首席科学家何焱玲教授《银屑病关节炎早期筛查及诊疗进展》报告指出,联合影像学、超声科对PsA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和动态增强MRI检查,提高诊疗效率,进行早期干预和达标治疗,对预防患者的永久性关节和脊柱损伤以及功能丧失至关重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副院长刘红教授《药物不良反应机制及诊疗新进展》从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筛查到治疗过程,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对药物不良反应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基于基因组学和免疫确证的重症药物不良反应精准诊断平台的建立,对推进个体精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鞠强教授《毛囊皮脂腺干细胞在痤疮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分享了其团队对毛囊皮脂腺干细胞的发育与分化与痤疮发生发展关系研究的成果,对痤疮及反常性痤疮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4北京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诊疗进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特邀演讲论坛演讲嘉宾(按日程排序)

学术专题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余进教授讲解了慢性自发性寻麻疹管理新里程,提出了CSU达标治疗策略,解决了CSU患者的管理目标和评估标准等问题,并为需要长期治疗的抗组胺药控制不佳的CSU患者给出了升级治疗具体方案和完全控制后的减停方法。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李邻峰教授对银屑病核心致病因子IL-17A及针对此靶点的司库奇尤单抗作了详细讲解。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高艳青教授解读了中国原研全新一代高亲和力IL-17A抑制剂夫那奇珠单抗的相关治疗数据。

2024北京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诊疗进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开幕式致辞嘉宾(按日程排序)

下午是少见以及疑难病例分享会。湖北省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陈柳青教授《容易被忽略的伴周围神经病变的皮肤病》、北京协和医院刘洁教授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诊疗的新进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赵爽教授《浅谈湘雅黑色素瘤规范化治疗及医工交叉探索》、北京朝阳医院冉立伟分享《获得性弹性组织变性血管瘤与慢性单纯性苔藓相关性获得性弹性组织变性血管瘤样改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厚敏教授《生物制剂使用过程中的真菌感染问题》等报告,为相关疑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北京京城皮肤医院陈诗翔博士分享北京京城皮肤医院《生物制剂治疗后不耐受的中医治疗方案》,宿斌博士《GPP诊疗新进展》详细解读了《GPP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和治疗目标,分享了北京京城皮肤医院应用佩索利单抗成功治疗GPP的病例。

2024北京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诊疗进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少见及疑难皮肤病演讲嘉宾(按日程排序)

本次研讨会不仅搭建了一个高端学术交流的舞台,也为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的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诊疗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逸文)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中医药COS系列标准研究提速 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委会第十七届年会举行

11月16-1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委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循证中医药国际论坛和第三届中医药核心指标集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核心指标集(COS)、人工智能(AI)、大语言模型等内容进行专题报告,推动中医药核心指标集(COS)系列标准研究提速。

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世界中联副会长张伯礼院士,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世界中联副秘书长徐春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创建主任李幼平,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研究员Alice Fauci,国际COMET工作组主席Paula Williamson,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处长贺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处长李苏宁,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主任苏祥飞,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张俊华等国内外专家和代表200余人参会,开幕式由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陆芳主持。

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世界中联副会长张伯礼院士致辞

张伯礼院士在致辞中指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借鉴,但也不能简单“套用”,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评价方法,彰显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对做好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张院士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面向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充分认识中医药防病治病和维护健康的优势;二是针对中医药“病、证、症”作用特点的不同,应该开展分类评价;三是基于中医药作用特点,加快研发评价新工具、新方法、新标准;四是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双向转化”研究模式,加强临床和基础的结合。

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张俊华致辞

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张俊华介绍,本次论坛围绕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这一主题,设置了32场学术报告,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容的全面性。报告内容包括二次研究、原始研究和方法学研究等多个方面,覆盖中医药临床证据生产和转化应用整个链条;二是内容的新颖性。与会专家代表围绕核心指标集(COS)、人工智能(AI)、大语言模型进行了专题报告,对AI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和证据转化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有指导性的建议;三是内容的实用性。本次论坛把专家报告和技术培训班进行了融合,设置两个培训班,为跨学科青年人才培养提供了学术平台。

现场还举行了中医药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研究区域中心揭牌仪式,新增兰州大学和重庆市中医院两家ChiCOS区域中心;启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应用技术规范》16项团体标准,由朱立国、刘清泉、李建生等知名专家牵头;发布《2023中医药发展报告》,这是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支持编撰的系列年度报告之一,由沈建忠,张伯礼担任主编。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应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启动仪式

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推动中医药核心指标集(COS)系列标准研究提速。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推动下,历经十余年发展,中医药COS研制方法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多研究主体的探索研究、有组织的标准研究、监管工具转化研究”三步走的策略,明确了“共识一批、改造一批、创新一批”三项重点任务。同时注重加强COS转化应用,研究团队力量得到增强,现已挂牌成立18家ChiCOS区域中心。方法学探索向标准转化的路径实现贯通,启动了16个团体标准研制项目,用于支持临床试验、证据转化研究,服务于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也将为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