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流量的红海掀起科普的浪潮

蜜桃移动版网上海9月26日电 题: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流量的红海掀起科普的浪潮

记者 冉晓宁 陈听雨

9月的上海,浓云低垂,赶在台风“普拉桑”来袭之前,74岁的“吴姥姥”一大早乘坐地铁来赴蜜桃移动版网的专访之约。

灰白色的短发,标志性的卡其色多功能工装马甲,戴着挂脖黑色细框眼镜,讲话低调。当“吴姥姥”来到我们面前打招呼时,丝毫没有全网千万量级粉丝大“网红”的滤镜,而是令人恍惚,仿佛回到学生时代,一位熟悉的老师走到教室门口说“这节是我的课”。

2021年年底,科普IP“不刷题的吴姥姥”爆火出圈,至今在全网积累1500w+的粉丝。成为“网红”,让年逾古稀的“吴姥姥”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忙碌。

“好像突然间就变红了,事情就多了一点,比如采访多了,有时候我想拒绝,但又想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也是一件好事,毕竟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完成整个社会的科普工作,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吴姥姥”笑眯眯地说。

“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吴於人 蜜桃移动版网记者 冉晓宁 摄

一切都是好奇心使然

物理科普博主“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吴於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吴姥姥”。她笑言,“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我是吴姥姥进科学大观园,永远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讲解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道具是羽毛球拍,字纸篓演示散裂中子源,举起扫把讲宇宙射线,讲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时端出了一口大锅……一个个高大上的物理名词和晦涩难懂的科学论证,被“吴姥姥”和日常生活挂上了钩。

在吴於人看来,科学本身就很有趣,“科学既伟大又有用,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的道理,应该让大家体会到,应该通过科普传播出去。”

从2018年科普短视频账号“不刷题的吴姥姥”创立至今,已发布了600多个妙趣横生的科普视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

“大家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什么都好奇,新的、没见过的,哪怕一个没吃过的东西,我也想去吃一下。刚才你们布景打光,我就在想这个灯光是怎样的?折射又会怎样?我就是这样的人,习惯了关注细节。”吴於人说。

在吴於人看来,做科普短视频最难的在于如何将物理知识以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实验演示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同时又能保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做老师几十年形成的个人风格,让吴於人习惯了引导受众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现在做短视频面对的对象比较广泛,必须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去讲解科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觉得还是通过好奇心来驱动,有情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别人。当我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有感情,就去影响我周围的人,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以前在大学讲课时,我经常特别激动,下课就很累,很多老师都是这样的,将感情倾注在课堂上。”现在,吴於人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青少年身上,“家长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当孩子对一些问题感到好奇时,要跟他一起好奇,把情感投入进去,孩子就觉得很起劲,他就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小孩子从小就培养好奇心,养成爱琢磨、爱思考的习惯,长大以后什么课程应付不了呢?学习肯定不成问题的。”

孩童时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种子就在吴於人心中悄悄萌芽。吴於人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繁忙的工作使他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我父母都很晚回家,父亲经常出差,陪我们的时间不多,但是只要他陪伴我们,不是到公园去玩,就是在家里做游戏,或者一起看动脑筋的书,分析一些问题。”

“我父亲特别搞笑,爱听相声,星期天只要他在家,早上八点钟全家就会坐在一起听侯宝林的相声节目。回想起来,小时候在家里总是嘻嘻哈哈开心地笑,全家做很多小游戏。比如藏东西找东西、数字游戏、拼拼搭搭等,爸爸妈妈想出的游戏记录了好几个本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们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喜欢思考、快乐游戏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所以后来我做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也是延续了习惯。”吴於人说。

不刷题,做研究

好的科普作品绝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知识,更注重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理念方法的传递。“吴姥姥”将“不刷题”三个字放进IP中,想强调的是作为一名老师自己几十年来提倡的物理学习方法。

“‘刷’这个词,实际上就不是做题的概念,刷题就是一种机械的反应,我觉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就像机器人一样,对人才的成长是有害处的。我说的‘不刷题’不是不做题,而是要做研究,把研究放在第一位。”她说。

然而,“学习理科不刷题”的理念也遭到过质疑,在“吴姥姥”看来,这种质疑实际上是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了,“这是不对的。数理化的教育一定不能刷题,而要培养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题,做题只是学习的环节之一,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学会研究也是涵盖其中的。会做研究的人凭什么考不好?研究的能力提高了,前期学习就已经很学得很透彻了,到考试时当然能轻松对待。”

在流量的巨浪中把握方向

专注于物理科普工作已近20余年,退休后更是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科普事业,吴於人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我在家里不需要干什么活,挺轻松的,在家里的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都到社会上体现了。”吴於人笑言。

老伴儿还曾为吴於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曾用视频教物理,演示实验不刷题,科学姥姥老顽童,宝物藏在马甲里。”

“吴姥姥”就回复打油诗一首:“回家马甲有人洗,现成美食可充饥,姥爷承包买汰烧,幸福姥姥笑眯眯。”

据《2024抖音自然科学数据报告》数据,过去一年,超过77.3亿人次在抖音点赞自然科学内容。2024年前5月,相关内容投稿量同比增长169%。包括吴於人、人大附中教师李永乐等在内的众多科普创作者,收获了无数粉丝的关注与点赞。

《报告》显示,在抖音平台上,科普创作者的发展也显示出新的亮点: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科学家们也开始走进短视频,深入一线,和网友近距离分享前沿科学。目前已有超过8位两院院士开通了抖音号,超过585万人在抖音追更院士课。

作为科普工作者,吴於人直观地感受到,“随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大家对很多事物有了科学的认知和理解,能够更好地去伪存真,科普工作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希望我们的老百姓都能受到科学的普及。”

吴於人倡导全民学物理,她希望让物理科普被大众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科普的队伍,很多老师实验做得比我好,他们在教学中就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进行课堂讨论,这个现象特别好,物理如果这么教就有趣了。”

由于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与一线城市仍具有一定差距,吴於人希望有更多地方、更多人能看到她的科普短视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老师组织学生看看,看完以后还可以给我提问,大家进一步研究,那就更好了,让科普惠及更多人。”她说。

与此同时,吴於人还建议不同行业的科普工作者打破零散的局面,强强联合,打造科普联盟,“我们大家互相通通气,稍微分分工,把科普工作做好,不光是自己发展起来,还希望更多的未来的接班人加入进来,提高大众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共同的社会责任。”

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物理科普视频让“吴姥姥”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收获了千万量级的粉丝。“既然大家关注,说明社会需要科普,我就应该做得更好,我的责任也就更大了。”吴於人说。

在吴於人看来,“科普可以作为一项个人事业,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希望大家在做科普的时候,把握住大方向,做科普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当然必须谋生,需要通过事业去赚钱,搞好生活才能更好地发展事业,这是必然的。但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还是要做良心的科普事业,如果打着科普的旗号把它作为一个单纯赚钱的手段,是不应该的。”她说。

面对巨浪滔天而往往又转瞬即逝的流量红海,很多“网红”在迷茫中急于兑现红利,对此,“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有着自己的冷静与坚持,团队负责人任咪咪表示,“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能被短期的利益所左右,为了运营短视频自媒体,商务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对商务的筛选非常严谨,目前还是比较保守的状态,希望能够健康地发展,在保持严谨性与科学性的前提下,探索出属于科普工作者的市场化道路。”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重大工程丨“中国天眼”:极目星空 竞逐未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浩瀚星空,广袤苍穹,自古以来便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2024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8周年。8年来,“中国天眼”发扬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秉持团结奋进、协同攻关的作风,创新不断,成果频出,不断拓展着人类观天极限,持续为人类极目宇宙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目前,“中国天眼”发现的近百颗暗弱的偶发脉冲星与正常脉冲星相比,辐射流量密度要低一个量级,最低的已经达到了亚微央量级。因为每一颗脉冲星都有其特殊脉冲及稳定的转动频率,它们相当于宇宙中具有特有信号标记的“灯塔”。因此它们可以一起构建人类星际旅行的“宇宙坐标系”。

  记者:欧东衢、杨焱彬、刘勤兵、杨志刚

  蜜桃移动版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中国智造奋起新航程

  10月22日,在深圳市南山区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原生鸿蒙发布仪式上。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白瑜 摄

  编者按

  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打开中国智造新的历史阶段。从自主基础软件到国产大飞机,从破解“缺芯少魂”掣肘到摘取“现代制造业的一颗明珠”,一个个打破欧美技术垄断的标志性成果,彰显着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定力,也为产业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国产大飞机点燃发展“新引擎”

  求索半世纪、奋斗十余载,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在新时代终成现实——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完成研发、制造、取证、投运。

  “大飞机事业一定要办好!”一以贯之、善始善终、久久为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规模化和系列化发展,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万里长空,国产大飞机C919正乘风起飞,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航程。

  永不言弃 终圆“大飞机梦”

  今年国庆假期,10架C919飞机融入繁忙航线网络,穿梭于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热门城市。

  由C919执飞的上海至西安航班上,C919型号副总设计师赵克良虽已多次搭乘,进入客舱后仍难掩激动,“经过那么多困难、曲折,几代人的大飞机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了!”

  大型客机研制,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一颗明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承载着国人最初“大飞机梦”的运10,曾七上青藏高原纵览山河,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停飞。

  屡经挫折,整装再出发。2007年大型飞机项目立项,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国产大型客机研制进入新阶段。

  从立项到投运,C919凝聚着无数航空人的坚守。

  研制团队与时间赛跑,实行“611”和“724”的工作模式,即1周工作6天,每天11个小时;在攻关关键期,1周工作7天,每天24小时。“制造能力、人才和技术储备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各方面也全力支持。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大飞机造好。”赵克良说。

  C919项目技术难度之大、组织协调之复杂、验证项目之多,超乎想象。立项至今,全国20多个省份、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30多万人参与了大飞机研制,推动大飞机事业实现一个个历史性突破。

  2015年11月完成总装下线;2017年5月成功首飞;2022年9月获颁型号合格证;2022年12月全球首架交付;2023年5月完成首次商业飞行……

  自主创新 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走进C919总装厂房,一架架C919飞机正在组装。机身大部件、驾驶舱客舱设备、起落架……数百万个零部件整合后汇集于此。

  “C919设计制造几乎覆盖所有工业门类,能够代表中国制造的新高度。”赵克良介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目标,C919坚持中国设计、系统集成、全球招标,形成了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国际标准的技术路线。

  聚焦自主研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电传飞行控制律,好比飞机的“大脑”。“这是一个全新领域,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中国商飞上飞院飞机架构集成工程技术所副所长欧阳一方回忆,缺少参考资料,他们就一次次仿真计算,不停试验验证。奋战10年,终于让国产飞机拥有了“中国大脑”。

  通过C919的设计研制,我国攻克了100多项重大技术难关,带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群体性突破,推进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等领域的发展。

  从产品到平台,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上海临港,大飞机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形成了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布局,吸引着全球供应商来此落户。

  国产大飞机正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目前,C919飞机全球订单超千架。有机构预测,C919有望为产业链企业带来万亿元量级的市场规模,并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再上新台阶。

  飞向未来 迈入运营新阶段

  9月19日中午,印有“C919”字样的南航CZ3539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腾空而起,飞向上海虹桥机场。

  旅客陈先生特地来体验南航C919首航,宽敞的座椅、充裕的充电接口、较小的噪音都让他印象深刻,“很舒适,也很自豪,以后出行多了一种选择。”

  这次飞行也标志着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国航、东航、南航的C919均投入商业运营,C919规模化运营迈入新阶段。

  “好飞机是造出来的,也是飞出来的。”中国商飞客服公司副总经理胡永青介绍,为保障C919飞机顺利引进和后续顺畅运营,中国商飞与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全力推进飞机选型、生产监造、人员培训、运行支持等工作。

  如今,C919投入市场运营的效率在提升,各民航单位对其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截至目前,C919飞机已经交付10架,开通8条航线、通航6座城市,累计安全飞行超1万小时,安全载客近60万人次。

  南航C919首航的同一天,千里之外的西藏拉萨贡嘎机场,一架C919飞机平稳降落。“这是C919飞机首次飞抵拉萨,我们在这里开展了多项研发试飞,为后续满足高高原航线运行需求和高原型研发奠定了基础。”C919飞机总师助理严子焜说。

  首次飞出国门,亮相新加坡航展;完成首次跨境商业包机;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商业飞行……C919飞机正不断拓展“飞行边界”、开拓全新市场。

  自主操作系统领航万物智联时代

  历经四代发展,拥有超过1.1亿行代码、675万注册开发者、逾10亿台生态设备,1.5万余个原生应用和元服务上架,覆盖办公、社交、娱乐等18个垂直领域,鸿蒙在中国智能终端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iOS成为第二大操作系统……

  10月22日,华为正式发布原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作为我国首个实现全栈自研的终端操作系统,原生鸿蒙不仅标志着国产基础软件取得突破性进展,更重要的是,面对即将到来的万物智联时代,自主操作系统的抢先落子布局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产软件重大突破

  “迎来历史性突破!”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原生鸿蒙发布仪式上掷地有声地宣告,鸿蒙已成为最具生命力的数字底座。

  原生鸿蒙的发布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于华为而言,这是在终端操作系统领域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性时刻。从2015年内部立项到如今原生鸿蒙正式吹响商用号角,华为可谓“十年磨一剑”,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原生鸿蒙的成功发布为华为提供了突围的可能。据介绍,华为2017年对鸿蒙内核完成技术验证,2019年基于开源框架进入关键模块自研阶段,2019年8月9日,华为正式向全球发布鸿蒙操作系统。2021年5月17日,华为宣布鸿蒙操作系统源代码全面开源。如今,“基于OpenHarmony(开源鸿蒙)全新打造的原生鸿蒙正式发布。以后,华为的设备开机动画将会显示Powered by OpenHarmony。”余承东说。

  于中国科技产业而言,作为真正独立于安卓、iOS的操作系统,原生鸿蒙是我国首个实现全栈自研的操作系统。与此前四次迭代的鸿蒙操作系统不同,原生鸿蒙不再使用Linux内核及安卓开放源代码,实现了从操作系统内核、文件系统到编程语言、编译器、编程框架,再到设计系统、集成开发环境,以及AI框架和大模型等核心技术上的全面突破和全栈自研,结束了30多年来终端操作系统内核长期被西方主导的历史,真正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

  面向呼啸而至的万物智联时代,原生鸿蒙创新的微内核架构,深度整合软件、硬件、云和应用生态,打造的是适用多个终端的“全能型”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可实现手机、穿戴、汽车、全屋智能等多设备场景互联。基于在分布式技术和微内核架构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原生鸿蒙不仅为消费者带来颠覆性的体验,更为操作系统行业和软件生态的发展注入新力量。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原生鸿蒙的界面以圆为设计主体,精致的细节和画质带来了电影级的美学体验,操作丝滑流畅,互动趣味十足,尤其是多个设备之间的无缝流转、跨端协作、多人发送、一碰即传和熟人直发等创新功能,每一次“神操作”都引来现场观众的惊呼与喝彩。

  据余承东介绍,基于华为方舟引擎,通过软、硬、云和应用生态的深度整合,原生鸿蒙实现从系统到应用的全面流畅升级。相比HarmonyOS 4,原生鸿蒙整机流畅度提升30%,设备续航增加约56分钟,运行内存平均节省1.5GB;视频剪辑导出速度相比上一代系统平均提升31%,告别渲染导出时的漫长等待;新加入的方舟Web引擎帮助购物、购票等应用加载快人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原生鸿蒙还首次将人工智能(AI)与终端操作系统深度融合。通过软硬芯垂直整合,原生鸿蒙的原生智能系统架构从OS底层全面重构,AI能力深度融入到各子系统中,让智能体验无处不在,如AI消除、AI抠图等强大的AI能力可以一键操作,而第三方应用低至一行代码即可轻松调取AI控件。在盘古大模型加持下,小艺升级为智能体,掌握万亿级tokens的知识量,不仅问答能力再进阶,而且借助端云协同的大模型技术,小艺还能实现主动智能服务。此外,无论是文档快速摘要、图片文字提取,还是学术论文的深度提炼,小艺均能精准高效完成,让信息处理与知识获取更加便捷高效。

  此外,华为还将原生鸿蒙的AI能力应用到了信息无障碍领域,全新的声音修复功能帮助语言障碍人士识别语义、修复声音,让他们在面对面交流时也能轻松自如。

  鸿蒙生态“一日千里”

  “在操作系统研发这10年,我们做成了欧美同行30多年才做成的事,实现了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余承东说,而原生鸿蒙的生态建设则是一年走过了欧美同行10年走过的路。

  业界已经形成共识的是,操作系统的成败关键在于生态,技术再强大,没有应用,形不成生态,操作系统也无法生存。据余承东透露,鸿蒙操作系统生态仅一年就诞生了1.5万个原生应用和元服务,有的原生应用迭代甚至达到一天一个版本的速度,不断为用户带来新鲜体验;通用办公应用覆盖全国超过3800万个企业,数千个政企内部办公应用加速上线,“生态发展一日千里。”

  “只靠华为自己,是做不成鸿蒙的。”余承东在致辞中恳切致谢所有生态伙伴、开发者和消费者的鼎力支持。

  生态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是原生鸿蒙生态快速成长的支撑。据蚂蚁集团副总裁陈亮介绍,支付宝2023年12月7日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从Beta版本之后迭代了十多个版本,于今年10月8日正式上线。最新升级的纯血鸿蒙版支付宝首次在鸿蒙系统上实现了“碰一下”支付体验,流畅度较HarmonyOS 4.2提升超30%。此外,原生鸿蒙版支付宝还上线了数百万个小程序和100多种生活服务,全面覆盖支付、衣食住行等场景。

  “早在2023年11月,钉钉就率先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钉钉CTO程操红透露,众多政企客户及行业领军企业对于钉钉鸿蒙原生开发的需求非常迫切。钉钉有三种应用形态,六大平台,覆盖八类终端设备场景,按照常规方式,重写至少需要上百个人一年的工作量,而得益于鸿蒙的一多框架,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开发周期缩短40%,才把众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金山办公高级副总裁毕晓存看来,原生鸿蒙不仅打开了全新的商业市场机会,更为用户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办公体验。借助原生鸿蒙的全场景协同能力,WPS可根据不同硬件产品优势实现更为高效的跨端协作,比如在平板上轻松调用手机图库,仿佛在同一台设备上操作,办公便捷性显著提升。

  京东、飞书、微信……覆盖用户使用时长99.9%的应用都在全力开发原生鸿蒙版本,不仅华为投入了数万名研发工程师,上万家合作伙伴、百万开发者也在日夜攻关,而且自原生鸿蒙开启Beta测试以来,已累计收到超过100万条建议与反馈,帮助鸿蒙不断迭代完善。原生鸿蒙正是这样一项超级工程,吹响了国产软件的集结号。

  “没有人能熄灭漫天星光,每一位开发者,都是华为要汇聚的星星之火。”犹记得余承东在2020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所言,而如今,余承东更加激情澎湃:“我们都是鸿蒙的时代合伙人,创造了了不起的鸿蒙速度。”

  “原生鸿蒙是一个新生命,正在努力成长。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伙伴、消费者支持和拥抱原生鸿蒙。我们坚信,鸿蒙必将成为全球消费者喜爱的操作系统和生态家园。”余承东信心满满,“星河璀璨,万象更新,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一起,共建共享鸿蒙新世界!”

  打开安全发展新空间

  当前正处于产业大规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下一代产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这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业界看来,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加上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等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已经为产业升级准备了很好的前提条件和外部环境。

  能否抓住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关键还在于产业之“魂”,而操作系统正承载着这样的使命: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打造国产软件“根”能力。

  业界人士认为,个人电脑时代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微软),智能手机时代的操作系统是iOS(苹果)和安卓(谷歌),而鸿蒙是面向万物智联时代的操作系统,“物联网飞速发展,带来未来10年产业变革期,这将是自主操作系统的历史性机遇。”

  更为重要的是,原生鸿蒙不仅给世界带来一个新选择,而且是一个更安全的新选择。针对数字世界里的用户隐私保护难题,原生鸿蒙全新的星盾安全架构,通过底层技术重构和体验重构,彻底革新用户管理隐私的方式,把隐私掌控权真正交给用户。据介绍,原生鸿蒙重新定义了应用获取隐私数据的规则,一方面禁止读取已安装应用列表、访问短信等9类不合理权限,从根源避免隐私泄露;另一方面,推出图库、相机、联系人、位置、文件、剪贴板、音频等七大高频场景的安全访问机制。例如上传照片时,无需给授权整个图库;扫码拍照时,只给拍摄结果,不给拍摄过程,用户不再需要纠结是否给应用授权,只需要把某个数据给应用即可。此外,全新的华为应用市场从源头上确保每一款应用纯净可靠,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应用无法上架、安装和运行。

  “原生鸿蒙为全球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市场空间,作为一个开放、安全、高效的操作系统,随着鸿蒙生态的不断壮大,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不可限量。”余承东说。(记者 吴蔚)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神舟十九号飞船瞄准30日4时27分发射

  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我国瞄准10月30日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记者:李国利、姜雪兰、梅元龙、陈泽鹏、于嘉、彭源、叶紫嫣

  编导:周梦蝶

  蜜桃移动版社音视频部

  蜜桃移动版社解放军分社

  蜜桃移动版社内蒙古分社

  联合制作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为公众奉上科学“盛宴”

  体验“声波悬浮”“空气炮”,了解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最新发现,现场观摩科学家的科研日常……10月26日至27日在国家植物园南园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为公众奉上一场科学“盛宴”。

  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供图)

  本届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共设置“嗨剧场”“创新展”“创工坊”“零距离”“科学之美”“科创荟”等六个版块。在现场,公众可以聆听院士专家的科学观点,观看科普剧、科学实验秀、科学魔术等表演,体验形式多样的科学互动项目。除线下活动外,公众还可以通过线上直播,观看精彩节目,参与线上答题,感受科技魅力。

  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供图)

  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活动从10月26日持续到11月上旬,旨在通过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

  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供图)

  本届科学节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承办。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也将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在电工研究所,公众可以体验阻力伞风洞实验,也可以近距离观摩光热电站的运行控制;杭州医学研究所向公众展示试剂配制、蛋白浓度测定、生物3D打印等技术;华南植物园、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将举办“‘科学与中国’之夜”。(记者张泉)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