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服务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文化和旅游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更好地服务美好生活,深化文旅融合,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尤为重要。旅游公共服务是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广大游客切身利益。那么,如何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本期文化圆桌邀请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嘉宾共同探讨,分享真知灼见。

  嘉宾:

  唐晓云(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林春逸(桂林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袁悦平(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徐 晓(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

  宾 阳(本报记者)

  广西柳州博物馆里的火车书吧是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 宾阳 摄

  战略定位 “以文塑旅”补短板、强弱项

  主持人:请谈谈我国提出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

  唐晓云: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既是回应人民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正处于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和弱项,包括散客化服务保障不足、城乡设施布局不均、文化场馆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未充分挖掘,以及面向入境游客、老人、残障人士、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有所欠缺等问题,这需要多部门协同、集中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和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旅游生活的期待。

  徐晓: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主持人:如何理解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高质量”?

  林春逸: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是服务优化、服务强化、服务融合的过程,包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和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优化、旅游应急救援服务和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的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等。特别是通过“人工智能+文旅”,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供需精准匹配;通过文旅深度融合,让旅游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通过强化普惠性服务,让每个人都能从旅游公共服务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徐晓: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没有优质的文化内容,就不会有优质的旅游体验和效果。其次,要有好的配套服务。旅游要以人为本、科技引领,坚持一切为游客着想,每个细节都从游客的角度出发。以河南省开封市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为例,项目采取“5G+AR+场景复原”的方式实现沉浸式参观,虚实结合的场景再现历史画面,在不同年代的地层之间感受重大历史事件的惊心动魄,给游客带来高质量的文旅体验。

  主持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优势基础?存在哪些不足?

  唐晓云: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已基本形成涵盖旅游咨询中心、集散中心、交通接驳站点的基础网络。一些地区通过智慧旅游建设,线上信息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已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和智能问答服务。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提升了游客集散效率,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区域的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城乡和区域不均衡问题较突出,针对特殊群体(如入境游客、老年游客、残障人士)的便利设施和高峰时段的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主持人:在公共服务领域,“以文塑旅”如何“塑”?文旅融合应坚持哪些原则?

  林春逸:“以文塑旅”既要精选“文”,更要注重“塑”。“塑”的过程,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过程,是文化为旅游铸魂的过程,是让人民在旅游中得到智慧启迪、精神体验、品德提升、感悟生命、传承文明的过程。文旅融合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人工智能赋能等原则。

  唐晓云:通过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合、丰富旅游场所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增强公共文化场所旅游吸引力等方式,推进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以文塑旅”。要尊重旅游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规律,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湖南怀化市在荆坪古村文旅驿站“拼单”开展创意集市活动。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体系优化 构建现代旅游公共服务网络

  主持人:请谈谈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如何打破传统服务边界,实现功能融合与空间共享。

  袁悦平: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文旅公共服务设施要在建筑风貌、便民设施、空间布局等方面树立典范,要成为守正创新的引领者和特色文化的传播者。二是服务需求导向。坚持服务好游客和本地居民、服务好一般人群与特殊人士、服务好一般需求与特殊需求相结合,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成为有温度的服务设施。三是文旅深度融合。打破文化和旅游的传统边界,文化设施叠加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植入文化展陈。四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在运营时间、交通规划、数据共享、票证通用等方面充分考虑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需求,推进文旅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侧改革,打造真正好用的服务设施。

  唐晓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进旅游场所,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考古遗址公园等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搭建各类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与旅游经营场所的沟通桥梁,进一步丰富旅游场所的文化内涵。

  林春逸:打破传统服务边界的过程,既是各种服务设施功能融合的过程,也是各种服务空间共享的过程。比如,推动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进行一体化建设,推动具有读书阅读、非遗展示、艺术表演等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的一体化建设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打破传统服务边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主持人:数字化是推动智慧旅游建设的基础。请谈谈数字化如何赋能旅游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

  徐晓:大数据分析能精准把握游客需求,如通过游客搜索和预订数据,了解热门景点、出行时段偏好,以便合理调配资源;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客服,快速精准解答游客咨询,数字地图与导航系统可以实时更新景区信息,引导游客分流;线上平台整合各类旅游服务信息,方便游客一站式获取,提升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与效率等。

  林春逸: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场景化技术应用和需求精准匹配,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游客满意度,形成“数字化采集—智能分析—精准触达”的闭环服务体系。比如在智慧景区信息化系统“综合管理”大屏上,实时更新景区人流量、地质灾害监测、车辆调度等数据和信息,通过景区视频监控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SOS报警系统、智能停车场系统等11个智慧景区子系统,共同助力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

  袁悦平:数字化的运用,就是将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服务转变为“滴灌式”精准供给,通过数据闭环实现“需求可感知—资源可调度—服务可追溯”的全周期优化。首先是精准识别需求,景区整合多源数据构建游客画像,划分为不同类型,如“深度文化型”或“观光打卡型”,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导览服务;其次是动态调配资源,运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景区承载力,AI算法预判趋势并触发分流,降低景区的拥堵率,如南岳衡山景区通过AI系统可提前2小时预测客流高峰;再次是智能匹配服务,利用LBS技术推送个性化内容,提高不同需求人群的匹配准确率;最后是迭代提升效能,在未来,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服务评价不可篡改链,通过机器学习优化服务模型,降低服务延迟率和崩溃率。

  广西柳州工业博物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宾阳 摄

  机制创新 丰富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

  主持人:公共服务设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直接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旅设施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市场化?

  徐晓:文旅设施平衡公益性与市场化,需注重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并重。首先,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保障公众文化权益,比如免费开放文化场馆等公益性服务。其次,利用市场化运营激发活力,如开封市顺天门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就是引入社会力量的一次探索,通过机制创新,项目涉及文物所有权归国家、经营权归企业,从根本上平衡了市场与公益的属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再次,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确保文旅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主持人:如何引导优质资源下沉,解决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短板问题?

  林春逸:在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方面,需要推广“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运营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乡村智慧旅游平台,整合农产品销售、民宿预订等功能,促进农文旅融合。如广西富川以“古明城”景区为核心,构建“西岭生态康养、潇贺古道文化体验、国际慢城长寿休闲”三个组团,形成“一城三组团”的发展布局。这个过程中,政府联合企业投资修建乡村旅游公路、生态停车场及智慧厕所,改善偏远村落基础设施;引入社会资本开发“瑶家民宿集群”,鼓励本地居民参与经营管理,形成“文化体验+住宿餐饮”的发展链条。同时,依托“中国长寿之乡”资源,打造健康养生旅游线路,开通城乡旅游专线串联起分散的田园景观与非遗工坊,带动农民增收。这一实践通过数字化服务覆盖、文化资源活化、基础设施精准布局,有效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乡村可持续发展。

  袁悦平:破解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短板,需构建“政策牵引+市场撬动+数字赋能”的协同机制,实现“城市资源下沉而不稀释,乡村服务升级而不失真”。一是“政策+市场”双驱动。政府设立专项补贴,通过税收优惠撬动社会资本,同时积极引导知名企业与乡村结对,导流优质资源。二是利用数字基建破局。建设县域智慧文旅平台,弥补线下服务缺口,依托短视频平台引流,带动资源流入。三是激活内生动力。通过在地人才培养,培训居民成为乡村旅游服务人员;推行“乡创客”返乡创业补贴,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四是定制特色服务。因地制宜孵化一批特色乡村文化IP,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如永州勾蓝瑶寨开发的“女书文化研学”沉浸式体验项目,大大提升了周边民宿的入住率。

  主持人:请谈谈如何丰富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培育多元服务主体。

  徐晓:游客需要多元的公共服务,景区就应该在服务供给上大胆创新,要给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带来良好体验。以顺天门遗址博物馆为例,首先,在建筑构思上创新,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外观设计灵感来自北宋皇宫南大门宣德门,取材于宋徽宗赵佶创作的《瑞鹤图》,整体建筑传承宋元素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审美,比如,用轻钢结构做挑檐垂帘的方式,呈现传统设计元素的灵动飘逸。其次,展示手法上创新,运用先进的数字展示技术,通过沉浸式旅游体验,可以让游客行走在不同历史年代的地层之间,融入动人心魄的历史事件,近距离感受开封城摞城故事、宋文化故事、黄河故事。

  林春逸:在丰富文旅公共服务产品、培育多元服务主体方面,广西柳州的“三江程阳八寨”是个典型,通过“文化驱动+社区参与”的模式实现了突破。程阳八寨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为依托,组建村民合作社统一运营民宿、开发田园观光路线,并设立非遗工坊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形成“文化体验—民宿住宿—手工艺品销售”的产业链。同时,联合高校开设“侗族建筑研学课程”,吸引游客参与木质结构营造、侗族大歌学习等深度体验项目;借助电商平台推广“侗绣伴手礼”,拓宽文化产品销路。这一实践通过激活在地文化资源(如非遗技艺)、引入专业团队(如高校、电商)、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村民持股合作社、收益反哺文化传承),成功培育出四方(政府、企业、村民、游客)协同的服务主体,既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又促进了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

  (本版统筹:宾阳 参与采写:宾阳、张玲、陈关超)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公布

  近日,从文化和旅游部官网获悉,经有关省(区、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推荐,并按程序组织认定和公示,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以下街区为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商业街区

  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蜜桃移动版区湾里庙步行街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西大街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定远营古城旅游休闲街区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安东老街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仁兴里沉浸式文旅街区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油坊胡同美食步行街

  上海市徐汇区衡复音乐街区

  上海市青浦区蟠龙天地街区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休闲街区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紫阳街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长江不夜城旅游休闲街区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明清古城老街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金龙岗青年艺术街区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台东旅游休闲街区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灯火兰山·新琅琊旅游休闲街区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吉庆民俗街区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江汉路步行街区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裕后街

  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黔阳古城旅游休闲街区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启明里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祝屋巷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州老街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高兴里潮酷文化街区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大东海国际滨海旅游休闲街区

  重庆市渝中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老街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僰道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唐园旅游休闲街区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青云路步行街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彝人古镇主题街区

  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石鼓文化城旅游休闲街区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榆林古城休闲街区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敦煌夜市文化旅游休闲街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漫葡小镇旅游休闲街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热斯坦旅游休闲街区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吴洪亮

蜜桃移动版网北京3月7日电(袁思陶 伊媛)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接受蜜桃移动版网专访时时说,“搭建‘文化出海资源智能匹配平台’,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他重点关注的。

吴洪亮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在文化出海的过程中,民间资源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国际传播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搭建‘文化出海资源智能匹配平台’,能够激活民间资源,借鉴国际经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有效整合国内外文化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吴洪亮说。

吴洪亮强调,“文化出海资源智能匹配平台”的搭建,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出海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也能够助力中国故事实现“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落地、分众化传播”,使中国文化以更加多元、深入的方式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蜜桃移动版全媒+·文化中国行|福州:传统非遗的“新势力”

  3月8日,家长带领小朋友游览福州三坊七巷同利肉燕非遗文化体验馆。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姜克红 摄

pagebreak

  3月6日,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大楼寿山石雕刻工作间,两名青年雕刻师在雕刻寿山石。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姜克红 摄

pagebreak

  3月8日,寿山石爱好者在福州藏天园寿山石交易市场选购寿山石。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姜克红 摄

pagebreak

  一名游客头戴“簪花”在福州市千年古街三坊七巷里打卡留影(2月3日摄)。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魏培全 摄

pagebreak

  观众在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里观赏女性题材的漆画作品(3月7日摄)。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魏培全 摄

pagebreak

  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大楼寿山石雕刻工作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则评(左)在指导学生进行寿山石雕刻创作(3月6日摄)。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魏培全 摄

pagebreak

  3月4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师永在进行雕漆创作。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林善传 摄

pagebreak

  3月5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左一)在给学生示范寿山石雕刻技法。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林善传 摄

pagebreak

  3月6日,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天灨(右)在指导学生进行漆器髹饰技法。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林善传 摄

pagebreak

  3月6日,在福州漆研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制作漆艺茶具产品。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鲁鹏 摄

pagebreak

  3月5日,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大楼寿山石雕刻工作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则评(中)在指导学生进行寿山石雕刻创作。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鲁鹏 摄

pagebreak

  3月4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师永在自己的工作室为来访者介绍传统漆艺作品。

  福建福州非遗文化绚烂多彩,涌现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木雕、软木画、油纸伞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福州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让非遗贴近民众,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鲁鹏 摄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蜜桃移动版全媒+|“熊猫抱竹”绕纤丝 非遗盖碗飘茶香

  在崇州市朱利原乡非遗文化园,白静波和女儿白梓忆在查看编制中的“熊猫抱竹”盖碗茶杯细节(3月7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王曦 摄

pagebreak

  在崇州市朱利原乡非遗文化园,白静波和女儿白梓忆在查看“熊猫抱竹”设计草图(3月7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王曦 摄

pagebreak

  这是第二代“熊猫抱竹”盖碗茶杯(3月6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王曦 摄

pagebreak

  崇州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勇在绘制“熊猫抱竹”设计草图(3月6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王曦 摄

pagebreak

  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思进(左二)在指导白梓忆(左一)编制竹罐(2024年10月27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发

pagebreak

  白梓忆在编制“熊猫抱竹”盖碗茶杯(3月7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王曦 摄

pagebreak

  白静波在库房查看即将入库的“熊猫抱竹”盖碗茶杯成品(3月7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王曦 摄

pagebreak

  白梓忆(前)在编制“熊猫抱竹”盖碗茶杯(3月7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王曦 摄

pagebreak

  在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游客在参观选购“熊猫抱竹”盖碗茶具(3月6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王曦 摄

pagebreak

  白梓忆(前)在电脑上设计完善熊猫文创形象细节(3月7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王曦 摄

pagebreak

  白梓忆(前)在编制“熊猫抱竹”盖碗茶杯(3月7日摄)。

  盖碗茶是四川茶文化的代表。在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白静波选用福建德化白瓷作为茶具,再融合崇州本地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选择生长2至3年的慈竹进行波纹编织,将竹编技艺融入盖碗杯身。

  白静波将国画风格的熊猫抱竹形象烧制于杯身,设计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

  2020年,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归来后,受到父亲的影响,“95后”的她主动学习本地各类非遗技艺和文化。在第一代盖碗杯身熊猫形象的基础上,白梓忆加入受年轻人喜爱的萌趣元素,设计出第二代“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并获得多个设计类比赛奖项,市场销售也有亮眼表现。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作为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多场外事活动,受到来自全球宾客的好评。

  目前,白梓忆正在联合崇州本地的“新农人”,开发独具本地竹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让创意紧跟市场热点,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白梓忆说。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王曦 摄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