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为人民丨孙晓云:以书法之美传递文化精神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伟大使命,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坚力量。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蜜桃移动版网文化频道特推出了“文艺为人民”系列策划,邀请在各领域有所成就并具有代表性的文艺工作者接受采访,谈谈他们对祖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感想与展望。

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接受蜜桃移动版网文化频道采访时表示,当代书法艺术工作者应当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传承发展中国书法,让优美的中国字传递文化精神。

“泱泱中华,历经风雨,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厚的思想菁华和文艺硕果,它们大量沉淀在中国文字和书法的独特气韵之中。不论是甲骨竹简、勒石刻碑还是雕版刻印、活字印刷,都离不开文字和书法。最近几十年间,我们经历了从毛笔、钢笔到字库算法、语音输入等的历史性变革,但汉字承载历史和传达审美的功能并未改变。”孙晓云开宗明义地说。

她认为,中国书法有着迷人的魅力和感染力。尤其它所蕴藉的精神和风骨,更是对当代人起到涵养品德、砥砺精神的作用。中国人从幼年认字、写字起,就开始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走进中华文化的广阔天地。通过一笔一画的临摹创作,修炼人格、完善自我、提升境界,这一过程充满获得感和幸福感。可以说,我们的文化修为就是从写好每一个中国字开始的。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在这样的背景下,书法艺术工作者应当把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发展贯通结合起来,用手中的笔反映历史巨变、描绘精神图谱,做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孙晓云介绍道,“今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大展’,以书法艺术展现百年党史,推出一批气象正大,记录和讴歌时代,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

在她看来,传承不是唯古是从,创新也不是无源之水。“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书法实践者’,要做的就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努力在中国传统书法和当代书法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人们既能从中看到书法的悠久传统,又感受到浓厚的时代审美气息,帮助更多人欣赏和学习中国书法。”她强调说。

“近五年,我参加了中国文联组织的巡回宣讲,先后去过很多地方。与基层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面对面交流,让我真切感受到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的巨大热情。”孙晓云感慨道,“那么多人喜爱书法,于书法艺术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我们要让书法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走近书法、爱好书法。”

据此,孙晓云指出,当代书法艺术工作者应当牢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传承发展中国书法,展现汉字之美和文化之美,让优美的中国字传递文化精神,让中国书法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同时,也让更多人从书法中感受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魅力,增强做中国人的自豪感,以更加坚定、自信、饱满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扬帆起航。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文艺为人民丨吴为山:扎根生活 在人民伟大的创造中寻找灵感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伟大使命,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坚力量。值此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蜜桃移动版网文化频道特推出“文艺为人民”系列策划,邀请在各领域有所成就并具有代表性的文艺工作者通过短视频表心声,谈谈他们对祖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感想与展望。

本期嘉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他表示,文艺工作者要继承发扬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的传统,扎根生活,在人民伟大的创造当中来寻找灵感。

  吴为山:向世界展示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我们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让大写的中国人立于世界。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它在历史中、在现实中是可信的人和事的存在;在情感世界是可爱的、有温度的平凡而高尚的人的存在;在精神的高度,是可敬的杰出的英雄人物和时心楷模的存在。只有通过对他们的塑造才能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让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民族形象为丰富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我们不仅要在人民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还要在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中找寻资源,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塑造一个个生动、鲜活、感人、可信的形象。让呼之欲出的形象自身成为中国精神的代言,成为艺术创新的表征,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在世界有着鲜明辨识度的符号。

  迄今为止,我已创作了近600件表现中华民族历史的人物形象,其中有50多件立于世界20多个国家的地区和重要场所,我将继续不断,以创新的艺术创作更多的作品,并推动他们与世界多元文明的亲切而温和的对话。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各界代表共话故宫博物院首部儿童剧《甪端》:博物馆文物教育新方式

  故宫博物院首部儿童剧《甪端》演出两周年座谈会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召开,30多位专家、主创代表、观众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了该剧两年来的创作演出历程。

  2024年5月1日,演员在故宫博物院首部儿童音乐剧《甪端》中表演。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朱炜 摄

  该剧以故宫瑞兽“甪端”为原型,围绕如何创新文物传承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小甪端和他的文物家族成员之间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自2022年9月首演以来,《甪端》已在全国巡演一百余场。专家认为,该剧不仅促进了青少年在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多维发展,还增进了他们对故宫文物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和旺盛生命力。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甪端》是故宫博物院跨界融合、创新传播方式的重要成果,也是博物馆文物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开展教育的一种新方式。未来,故宫博物院将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研讨会,开发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甪端》的丰富内涵,满足家庭观众的文化需求。(记者杨湛菲)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人大常委会|从执法检查报告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成效

  蜜桃移动版社北京11月5日电 题:从执法检查报告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成效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周玮

  目前,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11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

  报告指出,自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以来,国务院及各部门、各地方积极践行立法宗旨,认真落实法律规定,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非遗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非遗保护理念持续深化,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我国各级人大、政府积极推进非遗相关立法,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与此同时,保障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03.54亿元用于支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等工作。全国现有非遗保护机构2406个,文化和旅游部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成立省级非遗保护中心。

  报告显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健全,已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10多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调查记录等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黄河流域非遗专项调查,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发布非遗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行业标准。传播普及水平也不断提升,“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非遗里的中国》《非遗公开课》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许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走出国门,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

  近年来,非遗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卓有成效。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非遗保护传承。加速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多地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共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其中21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赋能产业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老字号创新发展融合联动。

  报告同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予以关注,积极研究解决。

  比如,执法检查发现,一些地方对非遗工作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和旅游部门唱“独角戏”;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面临后继乏人风险;一些非遗项目缺乏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有效措施和路径等。

  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报告建议,提高政治站位,把牢非遗工作正确方向;加大保障力度,推动法定责任全面落实;聚焦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系统性保护;加强宣传展示,增强非遗传播力影响力;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合理利用、融合发展。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

  中国人民银行11月5日发布公告称,定于2024年11月19日发行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一枚。

  据介绍,这枚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正面主图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上方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下方刊年号“2024”字样,辅以中国戏曲乐器图案;背面主图案为中国京剧艺术中旦角形象,局部为彩色图案,辅以装饰化图形,并刊“中国京剧艺术”及面额“5元”字样。

  图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记者了解到,此次将发行的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面额为5元,直径为30毫米,材质为黄铜合金,发行数量为6000万枚。

  此次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采取预约兑换方式发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苏州银行、徽商银行、长沙银行、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承担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的预约兑换工作。预约承办银行将于2024年11月12日至11月13日办理预约业务。

  根据安排,公众可通过预约承办银行官方网站等线上渠道或预约兑换网点进行预约登记。预约承办银行将于2024年11月19日至11月25日办理预约兑换业务。每人最多可代5人办理预约兑换业务。

  2023年11月,我国还曾发行一枚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当时,这枚纪念币背面主图案为中国京剧艺术中生角形象,局部为彩色图案,辅以装饰化图形。2024年8月,第41届世界硬币大奖(克劳斯)评选结果公布,这枚中国京剧艺术(生)普通纪念币荣获“最佳流通币”大奖。

  图为2023年11月28日发行的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这两枚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的亮点之一,就是人物脸部的过渡彩色图案,见证着我国高速数码彩喷技术在普通纪念币上应用的突破。(记者吴雨)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