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AI智能体会颠覆工业生产吗?

  蜜桃移动版社德国汉诺威4月2日电(记者褚怡)“来块带盐味的橘色巧克力。”——当德国弗劳恩霍夫智能分析和信息系统研究所数据科学家亚历山大·措恩敲下这串指令时,一款AI智能体立即指挥机械臂拍照识别并筛选物体,在5秒内将措恩选择的巧克力递给他。

  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现场。这款AI智能体由弗劳恩霍夫智能分析和信息系统研究所研发。措恩对蜜桃移动版社记者说,他正在演示AI智能体带来的“工业魔法”。AI智能体能“听懂人话、看懂图像”,通过神经网络自主学习成为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好帮手。

  2025年3月3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一名参观者通过VR设备在虚拟世界中抛掷物品。蜜桃移动版社记者张帆摄

  “工业机器人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进行编程,并且要求员工具备复杂的专业知识,而AI智能体在这一领域能够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措恩说,“结合大语言模型,AI智能体可以自动执行任务,并逐步完成操作,它可以直接控制机器人,无需额外编程。”

  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博乐仁在本届汉诺威工博会开幕式上说,全球技术发展正推动工业和能源系统向更高效、自动化、安全可靠的方向演进,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无论未来人类与机器的组合形式如何,人类需要学习如何在以技术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中更紧密地协作。”他说。

  今年汉诺威工博会上,西门子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支持和优化制药生产的整个周期。例如,西门子“工业副驾”作为用于工业工程设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能够辅助自动化工程师快速编写代码、优化设备配置,并提供实时工程建议。此外,维护人员可利用SIMATIC eaSie这一人工智能助手,通过语音或文本与系统交互,获取设备状态信息、优化维护流程,提高整体运营的可靠性。

  西门子过程自动化事业部负责人阿克塞尔·洛伦茨表示,这类AI智能体通过自主学习与人类协作,使制药生产更加高效、精准,加速药品的交付速度。

  2025年3月3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人们参观德国西门子集团展区。蜜桃移动版社记者杜哲宇摄

  中国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为本届工博会带来了海若智能体。浪潮云海若解决方案负责人周游对蜜桃移动版社记者说,今年浪潮云公司展示的产品涵盖算力基础设施、计算资源、各类模型以及行业智能体等多个层面。“客户关注的核心是如何解决具体场景中的问题,即智能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浪潮云希望通过海若智能体将不同技术模块整合,为客户提供‘智数云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他说。

  尽管在工博会上大放异彩,但AI智能体的落地应用仍面临不少挑战。软件服务商澳汰尔高级副总裁克里斯蒂安·巴克纳说,AI智能体易于入门,能够帮助提高企业效率,但要将其投入生产并克服数据孤岛、数据复杂性等问题,仍非常困难。

  巴克纳说,有效的AI智能体需要产业上下游支持,需要整合不同的数据源,不能仅依赖单一AI供应商。同时,需要知识图谱和向量数据库来增强AI智能体的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学习过去的交互经验。

  “当你有一个由知识图谱支持的AI智能体时,这意味着你‘雇佣’了有‘经验’的智能体。这种智能体将更有效率,它们可以承担更重要的角色,而不仅仅是完成简单的任务。”他说。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重磅发布、合作签约 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成果丰硕

  100项新技术新产品、100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重磅发布,“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转果果”正式上线,11组重点合作项目现场签约……3月27日下午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暨全球技术交易生态伙伴大会取得丰硕成果。

  开幕式现场,《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面向全球推介发布,诚邀各界技术交易合作。今年,“两榜单”进一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领域,面向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集创新项目1472项,聘请170余位专家学者、投资人、技术经理人进行咨询评议,最终产生200项新成果,较往年呈现质量更高、引领更强等特点。

  《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旨在展示一批前沿技术产品,推动相关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进一步完善中关村全球性技术交易生态网络。《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重点聚焦“国际技术交易合作”,面向全球遴选可转化、可转移、可交易、可落地的高质量创新技术项目。

  开幕式上还发布了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转果果”。平台聚焦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全面提升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效能,为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再添“利器”。通过构建成果库、人才库、机构库、企业需求库、政策库五大资源库,平台可为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投资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等众多用户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成果、需求、专家、资金、空间、服务等多要素的高效协同。该平台已上线科技成果超过1万件。

  大会现场,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生态要素,开展了技术交易、生态合作两类11个项目的签约。5个高校院所转化项目现场签约,分别以技术许可、作价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与医药健康、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创新企业签约。6项合作洞见国际技术交易新机遇,中外机构围绕技术服务、高端制造、成果转化服务等开展生态合作。为进一步助力科技资源跨区域协同共享,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广州)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聚焦技术服务,成立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协作联盟。

  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由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北京工业大学共同承办,世界技术转移经理人联盟、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网络、在华韩国创新中心(KIC中国)等知名国际组织作为支持单位共同参与。

  大会现场,国内外嘉宾云集、全球新产品新要素集聚,议题聚焦全球技术转移发展新机遇,通过共话新未来、促成新合作、发布新成果等形式,展现出全球技术交易生态的澎湃活力。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中国展商亮相汉诺威工博会(组图)

  这是3月3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拍摄的中国企业展区。

  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3月31日至4月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办,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参展商。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约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张帆 摄

pagebreak

  3月3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人们走过中国企业展区。

  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3月31日至4月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办,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参展商。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约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张帆 摄

pagebreak

  这是3月3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拍摄的“投资中国”展区。

  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3月31日至4月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办,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参展商。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约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杜哲宇 摄

pagebreak

  3月3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参观者在中国中车展区咨询。

  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3月31日至4月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办,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参展商。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约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张帆 摄

pagebreak

  4月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人们参观华为展区。

  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3月31日至4月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办,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参展商。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约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张帆 摄

pagebreak

  4月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人们在蔚来展区参观体验。

  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3月31日至4月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办,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参展商。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约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杜哲宇 摄

pagebreak

  4月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参观者在巨风动力展区与工作人员交流。

  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3月31日至4月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办,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参展商。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约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杜哲宇 摄

pagebreak

  4月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人们在宇树科技展区观看机器狗演示。

  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3月31日至4月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办,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参展商。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约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张帆 摄

pagebreak

  这是4月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拍摄的菜鸟集团展区。

  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3月31日至4月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办,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参展商。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约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张帆 摄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首个自主研发新型流感特效药伊速达获批上市

3月27日,青峰医药下属子公司科睿药业自主研发的1类化学创新药物伊速达玛舒拉沙韦片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适用于既往健康的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的治疗。

作为首个自主研发的PA抑制剂,玛舒拉沙韦的诞生是我国在流感抗病毒药物领域实现的跨越式突破,为应对流感病毒变异和耐药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方案”。

玛舒拉沙韦是首个自主研发的靶向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亚基的抗病毒药物,能直接作用病毒的核心,迅速阻断病毒复制,全病程只需服药1次,快速缓解流感症状,将流感对患者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玛舒拉沙韦的临床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患者,拥有充分中国人群循证医学证据,并以优秀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极低的耐药率数据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IF:58.7)。

玛舒拉沙韦Ⅲ期临床共纳入591名患者,其中包含约80%的成年人和20%的儿童及青少年,按2:1比例分配到玛舒拉沙韦组和安慰剂组。研究结果显示,中位流感症状缓解时间和中位病毒清除时间相比安慰剂组,分别显著缩短21小时和25小时。

耐药性是抗病毒药物的试金石,也是药物换代革新的主要原因。据《Nature Medicine》的报道,玛舒拉沙韦的整体耐药突变率小于1%,低于国际同类药物约10倍。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从APASL看乙肝治疗新趋势:“双优”方案扩大治疗惠及更多患者

蜜桃移动版网北京3月28日电(逦琛)中国是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但在过去30多年里,通过推行疫苗接种、加强血液筛查、规范诊疗服务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我国在慢乙肝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我国一般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已稳步下降至6%,其中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流行率已降至0.3%。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

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上,慢乙肝的最新防治策略和研究进展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在接受蜜桃移动版网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在慢乙肝防治方面已迈入关键阶段,有效性和安全性“双优”的治疗方案已为患者带来长期获益。未来,通过进一步扩大治疗范围和加强健康教育,更多患者有望获得规范化治疗。  

迈入乙肝防治关键阶段:扩大筛查与治疗覆盖率 

“中国目前有7500万慢乙肝患者,每天都在与乙肝病毒抗争。如果感染乙肝病毒后长期得不到治疗,患者可能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细胞癌。”侯金林指出,慢乙肝患者的5年肝硬化发生率为12%-25%,肝硬化患者的5年肝癌发生率为6%-15%,而5年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则为20%-23%。  

面对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包括新发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降低90%、死亡率减少65%,以及诊断率和治疗率分别达到90%和80%。然而,目前我国慢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仅为22.1%和15%,仍有较大差距。  

侯金林强调:“筛查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是当前的主要挑战。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层面的筛查政策推广,结合医疗机构的主动筛查和院内转诊模式,更多患者将被及时诊断和治疗。” 

针对慢乙肝患者的早筛、早诊和早治,侯金林介绍了国内部分医院探索的“院内转诊”模式。该模式强调将医院作为防治关键枢纽,形成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的闭环,以解决慢乙肝患者的高漏诊率和低就诊率,提高治疗率,做好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终身管理。  

“在院内消除模式中,一旦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会自动推送提示,帮助医生及时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侯金林解释,“通过这种闭环管理,患者能得到更加及时、规范的治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侯金林介绍,医院应充分发挥中心枢纽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院内数据库,对潜在慢乙肝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形成从诊断到治疗再到长期随访的闭环体系。同时,医院还需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作,推动筛查、诊断和治疗的全流程覆盖,确保“应筛尽筛、应诊尽诊、应治尽治”。  

双优时代:创新药物推动治疗升级,助力患者长期获益 

慢乙肝治疗正迈入“有效性和安全性双优”的时期。侯金林介绍,对于慢乙肝来说,虽然目前尚无法实现“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疾病进展。

“我们现在开始强调扩大治疗,是因为医学技术进步了,诊疗方案升级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提高了,国家医保报销等政策加码了。现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越来越多,而且大多药物能够医保报销,药物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大幅提升。”侯金林表示。  

在本届APASL大会上,慢乙肝一线治疗创新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的研究报告成为亮点。通过在中国慢乙肝患者中开展了为期8年的临床随访研究,数据显示,长期使用TAF的慢乙肝患者病毒学抑制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同时骨密度和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变化很小,证实了该药物在长期治疗中的良好表现。  

“随着药物安全性的数据越来越多,可以说,现在口服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是比较安全的。”侯金林指出,“新型药物在安全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用药体验。”  

“以前的抗病毒治疗主要针对病情最严重、最急迫的患者。那时药物种类有限,且患者需要承担较高的治疗成本。”侯金林解释,“但如今,我们进入了‘双优’时代,治疗门槛逐步降低。通过早期干预,更多患者可以避免疾病进展,获得长期健康的生活。”  

慢乙肝治疗适应症扩大 多方共筑健康防线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提出,无论患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是否正常,只要符合特定条件,包括乙肝家族史、年龄超过30岁、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炎症或纤维化等,都建议启动抗病毒治疗。  

“以前我们对ALT正常的患者采取观察随访策略。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应该让更多慢乙肝患者尽早启动治疗,以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侯金林指出,《指南》的核心在于优化治疗策略,扩大抗病毒治疗的覆盖范围。如今 对于大多数慢乙肝患者来说,无论ALT(谷丙转氨酶)水平是否正常,均建议接受抗病毒治疗。

“中国在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消除乙肝目标的具体行动方面,无论是基于中国患者的研究数据,还是乙肝创新药物的选择和可及性,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侯金林表示,目前,我国慢乙肝治疗正朝向“全治”(treat all)前进,其核心在于提升治疗覆盖率、降低疾病相关死亡率,这是应对病毒性肝炎防控挑战的关键策略,同时也与WHO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高度契合,对于推动全球肝炎防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而扩大筛查和健康教育,是实现消除乙肝目标的关键一环。侯金林特别呼吁:“乙肝筛查非常重要,建议所有成人在一生中至少接受一次乙肝筛查。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应尽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如果为阳性,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他还强调,通过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大乙肝防治的宣传力度,消除乙肝相关的歧视,鼓励患者主动就诊和接受治疗。

“中国在乙肝防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母婴阻断、筛查与治疗、创新药物应用等方面,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侯金林表示,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治疗手段的持续优化,我国正朝着WHO提出的消除乙肝目标稳步迈进。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