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直击汉诺威工博会:硬核中企受瞩目

  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3月31日至4月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办。今年展会主题是“赋能工业可持续发展”,聚焦人工智能、能源转型等议题。

  诞生于1947年的汉诺威工博会,现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工业技术展会之一。本届展会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参展商。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约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

  展会期间,中国企业带来的机器人、数字平台、工业人工智能产品等尤为受到关注。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新和成就,来自欧洲和中国的人工智能创新者应探讨如何合作,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浙江杭州|“无人车+机器狗” 科技巡检保障能源安全

  近日,全国首个“无人车+机器狗”一体巡检智能体在杭州滨江物联网街“上岗”。这是全国首次实现机器狗搭乘无人车进行远距离、跨区域自主巡检,将巡检机器狗的作业范围从单个站点拓展至15平方公里。

  杭州作为数字产业的新高地,机器狗、机器人已在变电站、配电房、电缆管廊等封闭环境的电力巡检中常态化应用。

  为进一步扩大机器狗的作业覆盖面,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打造“无人车+机器狗”分层作业模式。无人车承担从供电公司到城市配电房的10公里级跨区域运输任务。机器狗负责完成地下通道、楼梯等最后一百米复杂地形的跨越,并凭借所搭载的多光谱摄像头、气体检测仪与声纹传感器等设备,协同开展巡检任务。

  监制:马宝军 王璐

  编辑:陶霖

  新媒体编辑:黄传莉

  鸣谢:国网杭州供电公司

  中国蜜桃移动版新闻电视网(CNC)出品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杭州试点打造国家级数据“高速公路”

  4月1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杭州市试点项目正式启动,相关区、县(市)政府和20家企业代表签署建设承诺书,共同探索打造数据“高速公路”。

  蜜桃移动版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蜜桃移动版全媒+|北京何以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独角兽第一城”?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组数据吸引社会目光:当前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409家,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的近30%。其中,北京市独角兽企业115家、总估值5949亿美元,数量和估值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世界前三。是什么使这里成为闪耀的创新高地?

  北京独角兽数量、估值长期领先全国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覆盖57个城市,“北上深杭广”数量集聚超六成,估值总额占全国七成以上。北京居首,上海、深圳、广州和杭州分列二至五位。

  “自有独角兽相关榜单以来,北京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岳德钰表示。

  2025年3月28日,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内,人形机器人“Casbot01”在向参观者“比心”。蜜桃移动版社记者鞠焕宗 摄

  在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北京独角兽企业有着独特的生长现象:从“破土”而出到拔节生长,速度超越常规,并且相互滋养、共同发展。

  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等AI大模型企业,成立时间均不足3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独角兽的飞速发展,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企业提供重要智能算力的“基础设施”企业,也迎来自身业务的迅猛增长。

  北京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达71.3%,5年来增长了28.3%,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在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等技术领域创造出多项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成果。

  如今,北京已成为全球性创新策源地,全球首个能够模拟人类手操作手机电脑的自主智能体在这里出现,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火箭在这里研发,首颗RISC-V边缘计算芯片在这里诞生。

  “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已经刻入城市的基因,“融资迅速、领域广泛、高度聚集”成为北京独角兽企业群体的鲜明特征。

  拓宽创新之海让蛟龙不断涌现

  如果说独角兽企业是每个行业遨游的蛟龙,那北京就是一片不断孕育蛟龙的大海。“只用一杯咖啡的时间,就集齐人才、技术、资本”的故事屡屡在这里上演。

  长周期布局助推爆发式裂变——

  坚持长周期超前布局,最大程度转化北京深厚的科教人才优势,凭借良好的生态基础,搭建起独角兽梯度培育体系。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冯丹认为,人才、成果、资本天然向“创新的源头”聚集,在北京,从实验室跑出独角兽的故事不断上演。

  数据显示,北京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占全国总数的近三分之一,2024年北京地区有58项成果获评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国约三成。

  “由在京院所、高校或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数量始终领跑全国,带动一批高科技成果落地和产业化。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北京市在众多可能实现爆发的重大领域提前布局。例如,DeepSeek有三分之二员工在京办公,不少研发工作由北京市相关部门推动。”冯丹说。

  2025年3月27日,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内,参观者在观看一款名为“加速T1”(Booster T1)的人形机器人踢足球。蜜桃移动版社记者鞠焕宗 摄

  打造生态雨林孕育合适土壤——

  北京长期培育科技创新的生态雨林,不断锻造要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自我衍生的创新群落。

  “国内独角兽企业普遍遭遇过‘成长的烦恼’,因为科研成果转化、市场拓展往往伴随着较长研发周期和较多资金投入,需要耐心呵护、扶持。”人工智能大模型独角兽、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兵表示,从办公场地、算力、资金,到人才落地、产业链协同,公司获得了全方位支持。

  此外,北京出台“独角兽十条”全链条政策,为独角兽企业配备专职服务管家,鼓励申报前沿或颠覆性技术项目并给予研发费用支持,开放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等。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表示,北京已经连续8年以1500余项举措迭代改革营商环境,聚焦打造“北京服务”,以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大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优势,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生态,使这座城市始终充满创新活力,在技术创新浪潮中昂立潮头,先人一步。

  以密集资本形成有力支撑——

  “资本是独角兽发展的血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资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引领作用十分显著。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秀冬说,公司历经18个月研发的“大算力”芯片终于实现试生产,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产品开拓、后续研发都成问题,北京耐心资本“出手”投资1.5亿元股权,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截至2024年末,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有贷户数同比增长12%。北京组建8支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形成千亿级投资规模,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速培育新型潜在独角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生产、生活和协作方式。参与这场革命的独角兽企业本身也在发生改变。

  受访专家表示,从近年来全球独角兽爆发经验来看,往往200人左右或更小的组织最具有创新活力,这些新型潜在独角兽企业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优秀代表。如何健全潜在独角兽企业的遴选发现机制,提供更为优质的发展环境,是持续抢占竞争优势的关键。

  2025年3月27日,人们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咨询台参观仿生人形机器人。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张晨霖 摄

  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融合,是北京未来发力的重点。“布局新赛道引领未来趋势,在合成生物、具身智能等领域,北京已储备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岳德钰说。

  当前,北京正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出台了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30余项细分产业政策,发布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前瞻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6G通信、量子信息、新型储能等20个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潜在独角兽。

  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密度已超越硅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者中,45岁及以下项目负责人的比例已达到80%;2024年23家新晋独角兽企业中,13家来自未来产业……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说,闯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是北京和中关村的使命。北京将加大先行先试的改革力度,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的政策制度,聚焦原始创新,打造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地。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袭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北京这片创新沃土,正不断积蓄改变未来的力量。(记者董素玉、吴文诩、郭宇靖)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科技赋“农” “智”绘黑土新画卷

  春回大地,黑龙江省春耕备耕工作正有序推进。拌肥站机器轰鸣,为土壤提供科学“药方”;“四情”监测系统实时预警,捕捉田间信息;各类农机具检修一新,蓄势待发……田间地头处处彰显着“科技范儿”,为农业生产注入蓬勃活力。

  走进绥化市北林区国家区域性水稻良种繁育基地的“5G育秧大棚”,智能喷灌系统整齐排列,棚帘与排风系统协同运作,电子屏幕上温度、湿度及土壤pH值等信息一目了然,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贯穿育秧整个环节。

  当前绥化市北林区正值水稻育秧黄金期。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卢国臣穿梭在“5G育秧大棚”中,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摆秧盘”工作。

  “5G育秧大棚”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摆秧盘”作业。 蜜桃移动版社记者沈易瑾 摄

  “通过5G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精准调控,比人工更精准、便捷。”卢国臣自豪地介绍,这栋5000多平方米的“5G育秧大棚”,可满足500多亩水稻插秧需求,预计产出55万斤优质香稻良种(质),还可获得上千份水稻育种材料,助力水稻良种繁育。

  在海伦市前进镇,东兴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生满脸兴奋地领着记者,来到合作社无人机专业飞防大队的“装备区”,自豪地展示他们的“得力干将”——大疆T60型号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可帮了我们大忙!”刘春生感叹。去年合作社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50万元,购置大疆T60型号无人机45台套,并成立前进镇无人机专业飞防大队,不但完成自己合作社的飞防作业,还为全镇提供服务。相比传统人工,无人机飞防效率可提高50倍以上。“2024年作业队飞防作业面积达到70万亩,实现利润140万元。”他说。

  按照喷施作物需求,将配比搅拌后的生物制剂加入植保无人机后,工作人员只需操控手柄,无人机便按照预设的航线与高度,有条不紊地开展“一喷多促”作业。

  前进镇无人机专业飞防大队的无人机进行“一喷多促”作业。 受访者供图

  “海伦市近年来积极落实‘一喷多促’促早熟、提单产政策,无人机专业飞防大队的成立是试点项目之一。”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永久介绍,“一喷多促”作为农作物生长中后期一项关键的田间管理措施,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量,还能有效提高单产,平均亩增产5%左右。

  “今年我们计划购置55台大疆T70型号无人机,计划实施飞防作业面积达到100万亩,实现利润200万元。”谈及未来,刘春生充满信心。

  如何让科技成果走出示范田、农垦区,进而惠及更广泛区域?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以“垦地合作”给出答案。

  长期以来,北安市南部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生产力薄弱、传统栽培技术落后、种植收益低下等问题。为推动周边乡镇逐步实现农业种植标准化,北安分公司全面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通过全程托管、技术服务、环节托管等多元化模式,已累计为北安市幸福林场、通北镇、海星镇等地的60.98万亩耕地提供专业服务。

  “从种子选择到田间管理、秋粮收割,农场都有专业团队为周边乡镇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郝敬中说。

  “往年我们自己种的大豆亩产超过400斤都很难,但去年全程托管后大豆亩产达到了440斤。”海星镇岚光村村民张连明说,“而且耕种管收各个环节都不用操心。”

  北大荒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机工人对海星镇岚光村垦地合作地块进行联合整地作业。 受访者供图

  垦地共建,关键在于“授之以渔”。

  近日,一场聚焦垦地融合发展的农业科技培训会在北安市召开,建设农场的培训人员围绕良种选择、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进行讲解。来自北安市通北镇、海星镇的3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及农机户齐聚一堂认真学习。

  “深入了解建设农场先进种植技术和农机标准化作业要领后,我们收获颇丰。”通北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王莹莹感慨道。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科技正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引领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沈易瑾、黄腾)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