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更多国际科学前沿 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提速

  随着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大科学装置对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当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提速。今年以来,多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环境监测等多个前沿领域,将在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科技变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超大X光机”建设再进一步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启动带光联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3月27日正式启动带光联调,HEPS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航拍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图)  

  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HEPS,如同超大号的X光机,利用HEPS产生的高能同步辐射光,科学家可以“看清”微观世界,揭示物质微观结构生成及演化机制。

  HEPS是世界上设计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后将为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前沿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显著提升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3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这个巨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观测能力覆盖日地空间全圈层,将显著提升我国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子午工程“井”字形“监测网”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被称为空间天气。高质量监测乃至预报空间天气,对于航天、通信等高技术系统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子午工程二期建成了一批大型监测设备,具备从太阳表面爆发、行星际传播,到地球空间响应的全链条追踪的地基监测能力,相关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全景揭示生命奥秘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3月21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

  科研人员在操作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原子磁力计脑磁成像系统。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此设施可对生命体从分子到细胞,再到器官乃至个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测与精确测量,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助力生物医学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解析。

  目前,此设施已吸引数十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入驻,研究涉及数字器官、脑科学、肿瘤诊疗、心血管疾病等领域。

  我国物质科学研究再添“利器”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2月26日通过国家验收。此装置可创造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实验条件,将为物质科学等领域基础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人员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怀柔)低温原位扫描隧道-角分辨光电子谱实验站放置实验样品。蜜桃移动版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等极端条件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在这些极端条件下,物质特性会受到调控,有利于发现物质新现象、研究物质新规律,可以更好开展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前沿研究。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有望成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能“看清”电子的“超高速摄像机”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正式开工建设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1月10日在广东东莞正式开工建设。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效果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供图)  

  阿秒是人类目前能够掌握的最短时间尺度,1阿秒仅为一百亿亿分之一秒。利用阿秒激光脉冲,科学家可以实现对电子运动的跟踪、测量、操控,犹如使用“超高速摄像机”捕捉电子的“动态影像”。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广东东莞和陕西西安共布局10条束线和22个应用终端,建成后,将为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物医学等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有力支撑。(记者张泉)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探访数字福建的“超级大脑”

  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需要强大的电力支撑。位于福建福州滨海新区的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具备每秒6000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算力”,能为气象海洋、图像渲染、生命科学等领域提供服务。目前,该中心日均耗电量为16.3万度,相当于9000人一天的用电量。如此大的能耗,当地如何保障供应?跟随镜头,一起探寻答案。

  作者:周义、马若涵

  蜜桃移动版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博举办

  记者4月1日从国家航天局获悉,由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本次展览包含全球首次对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样品,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是探月工程20年系列活动之一。

  据介绍,作为探月工程20年系列活动的首站,本次展览为期2个月。后续,还将启动探月精神宣讲、全国巡展等系列活动。

  蜜桃移动版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记者手记:“月”向深空再出发

  “古人望月抒怀,我们揽月而归!”

  “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国航天人的军功章。”

  “同时看到嫦娥五号、六号取回的月球正、背面月壤,非常自豪。”

  4月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现场,人们围在一件件展品前,发出阵阵赞叹。

  当记者走进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展厅,犹如飞翔在神秘浩瀚的宇宙。一件件展品、一张张照片、一帧帧影像,通往几代航天工作者用奋斗铺就的探月之路。

  这是展览现场展出的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签名版)。蜜桃移动版社记者刘祯 摄

  绕月——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飞行,获取首幅全月图。如今,这幅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就在眼前。这张照片不仅有月表图像,还呈现了月球的地形地貌数据,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张。

  落月——

  “广寒宫里有嫦娥,也有玉兔啦!”一位前来参观的小朋友指着嫦娥三号与“玉兔号”月球车的一组图片,兴奋不已。

  2013年,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随后,“玉兔号”月球车分离到月球表面,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和嫦娥三号着陆器互为“摄影师”,为对方拍下珍贵的“月球打卡照”。

  揽月——

  透过放大镜、显微镜,来自38万公里外的月壤岩屑、粉末,一览无余。

  2020年,嫦娥五号达成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机会同时近距离对比观看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样品。”年逾七旬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面对展品,难掩激动之情。

  这是展览现场展出的嫦娥六号岩屑样品和嫦娥六号粉末样品。蜜桃移动版社记者刘祯 摄

  20年筚路蓝缕,中国探月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创造了多个“世界首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这些成就不仅填补了人类探月空白,更让中国航天从‘跟跑者’成为‘并行者’甚至‘领跑者’。”吴伟仁说,一代代航天人胸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凝聚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月球,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到底什么样?全人类望向苍穹的好奇与中国古人寄托情志的婵娟遥想,都在20年的脚步中,融入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

  从一曲“东方红”响彻太空,到“嫦娥”奔月化作现实,记者驻足于一件件展品前,流连在壮阔的时空中,耳畔回响着吴伟仁总师的话语。

  “我们要把这份精神化作仰望星空的初心、脚踏实地的行动、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万人一杆枪的协作,不断地逐梦星空、探索未知。”

  探月之旅还将继续,更多奇迹等待创造。(记者刘祯、宋晨)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

“一脑多态”赋能,7款人形机器人解锁多元应用场景

  蜜桃移动版社西安4月1日电(记者许祖华、梁爱平)在室内或铺装路面可采用轮式人形机器人,而在有台阶等复杂路面情况下可选用双腿或四足人形机器人……日前,由优艾智合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创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首次对外公布团队打造的人形机器人矩阵,而其“一脑多态”,即一个机器人智能大脑适应多种机器人本体具身形态,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不同形态的机器人。

  此次该研究院公布的人形机器人系列包含7款产品,根据应用场景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机器人定位,涵盖双足、轮式、四足、履带式等形态。其中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巡霄”针对大面积复杂室内场景,拥有长续航和高灵活性的特点,已应用于能源行业配电间操作等领域。

  图为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移动操作机器人。蜜桃移动版社发

  基于场景适应性特征,团队构建了“一脑多态”的具身智能大模型,采用多模态通用基座大模型+“一脑多态”端侧具身模型的混合架构,并完成场景应用初步验证。

  此外,基于多模态基座大模型,融合行业知识图谱,团队构建了面向工业智能制造、智慧巡检、生活服务等泛化场景的聚合应用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院长梅雪松说,“巡霄”机器人是基于高精度高可靠的移动底盘,发挥研究院多年机器人导航技术优势,与当前腿式机器人相比,移动底盘式机器人的可靠性、适应性和低成本更加有应用前途,可适应当前大部分工业场景,具备更高的续航能力。

发表在 蜜桃移动版 | 留下评论